第十二章 服了12(2/2)

作者:化神好艰难

穿到秦时,助政哥大一统第十二章 服了12

围过来的国师们都是恭身而拜:“还请国师长再讲一讲。” 毕竟,袁华的讲解,放在这个时代真是独一档。</p>

袁华自带历史光环,对于各个国家的情况耳熟能详,还能深入浅出,为一众国师解答疑问,更通过复盘整场长平之战,阐述秦,赵,韩三国的战略战术,和对战双方的决策精妙在哪里,又失误在哪里。</p>

将白起为何获胜,而赵括为何战败,给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p>

换句话说,在这里讲课的其实不是袁华,而是后世无数研究长平之战的专家。</p>

这种军史,军事的理论功底,领先时代两千年。</p>

纯纯的降维打击了。</p>

在场的众人,都是知兵的,甚至有人也是用兵的行家。</p>

比方说:李信,王离,蒙恬,章邯。</p>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时代,能在军事理论水平上和袁华碰瓷的人,也就是王翦,王贲,廉颇,李牧等寥寥数人。</p>

韩信虽然已经出生了,但是他还太小,没有断奶。</p>

至于秦国的战神郭开大将军,他的军事理论水平就很差了。</p>

郭开能名列战国名将之首,无非是他做掉了廉颇和李牧。</p>

抛开郭开不谈,袁华的降维打击,效果极其显著。</p>

既然政哥都发话了,那袁华就只能再讲讲。</p>

讲完长平之战,袁华就开始将秦赵邯郸之战。</p>

这场战争距离现在并不远,甚至有人的父辈就参加过这场战争。</p>

政哥自己都是在秦赵邯郸之战前的九个月出生的。</p>

随后袁华就开始复盘,将秦赵双方围绕邯郸之战的前因,后果,经过,结果,都给讲的非常仔细与清楚。</p>

从白起,范睢和秦昭襄王的矛盾,到六国君主大臣对于秦国的恐惧,以及后来的合纵伐秦。</p>

从毛遂自荐,信陵君窃符救赵,到赵,魏,楚三国同盟,以至于秦军兵败邯郸的过程,讲解的非常细致。</p>

众人听着袁华的讲解,都感觉如痴如醉。</p>

直到袁华指出,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p>

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p>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p>

从内心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认可袁华的这一种分析的,但是大秦,可是一个讲政治正确的国家。</p>

批判秦昭襄王的国策,显然会给袁华带来麻烦,很大的麻烦。</p>

袁华顿了顿,随后继续开口:“大王,其实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正视我们的错误。</p>

我们如果不能反省自己失败在哪里,那么下一次开战,我们会因为同样的原因在邯郸城下兵败。</p>

如果我们只能维护秦昭襄王,只讲政治不讲军事,那失败是理所当然的。</p>

可以说,从杀掉商鞅的那一天起,我们秦国就有了原罪。</p>

所有人都对自己在秦国获得善终不抱希望,这使得很多人有了自己的小心思。</p>

至于杀掉白起,更是带来的极为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后果,让所有人都自危起来。</p>

在秦国,没有一个将领的功劳比武安君都大,如果武安君都不能善终,那么所有的将领都会失去对于秦王的信任。</p>

为了保命,他们将会进化出一系列自保的策略。</p>

比方说,失去主观能动性,从而变得养寇自重,甚至干脆直接倒戈投敌。</p>

秦将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直接向赵国投降,就是信仰崩溃的结果。</p>

如果我们今天不处理这个问题,明天就会有更多秦军投降。</p>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p>

如果我们失去了军事的优势,政治就注定会一败涂地。</p>

洛阳城今天还在,大周王朝却早就死的不能再死了,愿大王哀之而鉴之。”</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