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不为六斗米折腰(1/1)

作者:寒梅惊雪

大明:寒门辅臣第五百五十章 不为六斗米折腰

刘基最终还是走了,在历史记载的那一日。 顾正臣不知道刘基临终前在想什么,但很显然,他一定有些不甘心与遗憾吧。绝世的聪明,封侯的梦想,最终只剩下一副病恹的躯体,无人问津的伯爵,以及一腔热血不再流淌。 别了,刘伯温。 但愿你能看到,后世百姓对你的认可,你曾为大明出谋划策,曾为这江山社稷付出过的心血,世人不忘。 你虽只是个伯爵,可你比什么国公,丞相,名气大得多。 当无数人忘记了李善长,忘记了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的名字,已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与诸葛亮一起,为后世人铭记。 身前名声赫赫,身后万古流芳,且走好吧。 顾正臣看向朱标的信,又看了看讣告的日期,刘基走的时候,正是朱五四的忌日,估计老朱挺郁闷的,以后给老爹上坟的时候,总能想起来刘基也死在这么一天…… 不管老朱的心情如何,也不管刘基到底是不是中了毒导致慢性死亡,自己没时间、没机会也没能力去帮助刘基,但不意味着不能帮一把刘琏与刘璟。 按照史书记载,刘琏被胡惟庸的同党逼到跳井没了,刘璟还算不错,跟在老朱左右挺过了洪武风雨,只不过朱小四收拾完了朱小文之后,想招揽刘璟,刘璟不答应,朱小四就将刘璟给关押起来。刘璟也是个狠人,拿辫子当绳子就上吊了…… 不得不说,刘基的两个儿子都是铮铮汉子,这样的人死了,多少有些可惜,老朱不用,可以给朱大郎留着用嘛。 欲开盛世,必先吏治清明。 不过距离刘琏跳井还有四年,在这之前,想来自己应该足以给胡惟庸制造一些麻烦了吧。 顾正臣默然叹息,收拾好心情,再次审视朱标的书信与文书。 既然拿到了朱元璋的许可,那关津税的事情就好说了,剩下的便是市舶司官凭文书的设计与制造,这事交给赵一悔便是。 社学也得到了批准,只不过看朱标的意思,老朱显然是不打算全面革新社学,而是又一个“试点”,但与此同时,各地的社学依旧在建,哪怕是北面的兴化府,一口气就打算修五十个社学,如此大的动作,生怕人不知道他想大推教化。 只不过,这也只是打算,当修出来就知道有多麻烦。 顾正臣思量再三,命人将府学教授李烈、训导杜三佳、晋江教喻王敬召至府衙。 李烈依旧是火急火燎:“顾知府,可是要办社学了?” 顾正臣没有直言,反问道:“不知李教授找到多少儒士愿为社学出力?” 李烈脸色一白,低下头。 顾正臣看向杜三佳:“怎么,不顺利?” 杜三佳苦涩地点了点头,起身道:“不瞒顾知府,听闻是去社学教导弟子,许多先生都婉言拒绝,托词大致是不愿离开城里去乡下,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一个月六斗米,没几个人愿来。” 顾正臣看向李烈,见他嘴角都起了燎泡,笑道:“看吧,你这样做尤且困难重重,那其他地方一口气要弄数十,甚至还计划五年内兴建几百社学,可想而知有多大的问题。” 李烈确实着急上火,直言道:“一个个书生儒士,竟都不愿出来传道授业,当真是气人!教化之事,是追随圣人教诲,岂能计较个人得失!出城个里又如何,每日都走走就算是强身健体了,六斗米还不够吃,一个个书生又不是饭桶!” 顾正臣看着恼怒的李烈,暗暗叹息。 都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很多人疏忽了一点,陶渊明确实是先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当的彭泽县令,只不过干了不到三个月,因为看不惯官位低、有些权势的官吏对自己吆喝这才跑路的。 顾正臣是理解陶渊明的,为了这点收入,将人不当人,娘的,不干了,换个“工作”“底薪”还能少过五斗不成? 干点啥活,哪怕是自己耕种,一年划拉下来,每个月也有五斗米了,受那气不值得。 同样的道理,晋江的书生儒士虽然不是陶渊明,可他们也不想为六斗米折腰,想要让他们折腰,至少需要一石米,而李烈这个教授还在想着用六斗米将他们请出来。 顾正臣起身道:“朝廷已准许泉州府筹备新社学,本官打算将卜家大院改建为泉州晋江社学,改建时间定为七月,即夏收之后,一个月内完成改建,八月中旬招纳适龄孩童进入社学。换言之,府学需要在八月之前招揽到一批先生。” 李烈、杜三佳等人对视了一眼,满脸疑惑。 教喻王敬忍不住问道:“顾知府只说了卜家大院改建为社学,可没说其他,乡里之间该当如何?” “不设。” 顾正臣直截了当。 “啊?” 李烈、王敬等人震惊不已。 朝廷广立社学,为的不是县城教化,而是县城之外的百姓教化。 你将社学设在城里可以理解,城里也有孩子,可你单单只设一个社学,还在城里,这不是将皇帝的一片赤城丢风里了? 哪一日监察御史来了,向上送一本奏折,说你不顾皇命、不兴教化,事情可就麻烦大了。 顾正臣看着李烈等人,见李烈想要说话,抬手打断,肃然道:“卜家大院不小,房子也多,容纳个千余名孩子不成问题,加之在府治之地,府衙支给钱粮便利。重乡里百姓之家孩童教育,不一定非要五十户一社。让乡里孩童进入社学,七日中五日进学,两日休沐,进学期间吃住在社学,休沐时家长接回家……” 李烈等人听着顾正臣的想法,有些错愕,一时之间难以接受。 顾正臣没有在意几人的诧异,继续说:“社学教导,当以启蒙教育为主,将拼音作为基础课程,同时渗透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社学教导面对的是孩童,当因材施教、分组施教,以故事性内容为主,少一些晦涩难懂的子曰……” 孔子虽是万世之师,可论语里的一些道理,孩子未必可以听得懂。 求知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入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