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_分节阅读_第401节
这话相当于一个孟儒说自己所治的经典不是孟子,而是义道论,刘向做的更绝,直接把法家经典中有关于御民治国思想都摒弃掉,只留下了关于律法的方面。</p>
刑名律是法家学子纵横天下的武器,是经世致用之道,广袤的汉王朝基层郡县胥吏,都是依靠这些治国,不精通则不足以称之为法家,刘向改造法家自然不可能把这种优势丢掉。</p>
刘向的宗旨很简单,谈律你就来,指责暴行那你找错人了,建议出昭城右转走几千里路到关中找历代秦王和戾帝刘旦去,我们这些人没干过你们说的事。</p>
哪个儒家道家子弟脑子有问题去和法家学子讲律?</p>
以前有名家能碰一碰,但是大汉一百年,早就不知道尸骨埋在何处了。</p>
齐法倒是能碰一碰,但可以却没必要,让秦晋法家杀杀其他派的锐气也是好的,万一还能翻身做主人呢。</p>
刘向这个人,摸爬滚打许多年,练就一副好面皮。</p>
不论儒家弟子发表什么观点,他都笑眯眯的说一句:“经典,不愧是儒家子弟啊。”</p>
什么都没回应,又好像什么都说了,通常养气功夫不够的人这个时候就会急,然后刘向就会补一刀,“你急什么,有理不在于声高,慢慢说。”</p>
如果有相熟的其他派系一同讨伐,他就反驳一句,“如此孝顺。”</p>
一直关注着百家论战的姬昭先无语的摇了摇头,姬灵均在旁边咬着雪白细密的小牙齿道:“好欠揍啊。”</p>
馆驿毕竟不是正式的论道场合,秦晋法家的避战不影响什么,所以刘向的策略很成功,众人也只能恶狠狠的说一句,“学宫道场大开之日,看你们还如何避战。”</p>
学宫快要大开了!</p>
随着到来的各脉士子越来越多,所有人都知道学宫就快要开了,百年发展,谁才是天下第一,能斗败诸家,名列魁首,就快要见分晓了。</p>
昭城虽然大开,但相比其他自由进出的城池还是有颇多限制,不谈极其严格的安保,内城同样是不开放的。</p>
不过内城除了宗庙、守藏室等之外,本来也没有什么东西,洛氏子理论上应该住在内城,但实际上都住在外城,倒是洛氏女经常祭祀住在内城之中。</p>
即便是外城,街头巷尾都能见到敢战士骑着马在游曳,此次来到昭城的大部分都是读书人,读书人有才,来的还都是能睁眼说瞎话的人,而且读书人坏啊,昭城的百姓淳朴,女子温婉贤淑,被外人的花言巧语骗了可就不好了。</p>
诸家学子到了昭城之后,首先就前往诸子圣殿祭拜,前来祭拜的人中有不少是来过的,昭城以前虽然严格,但并不是不允许人来。</p>
但这么大规模的自然是第一次,洛氏子带着敢战士来维护秩序,顺便带路。</p>
虽然百年未曾见过太多人,但洛氏一直都在修缮,除了为了彰显底蕴而特意留下的岁月痕迹之外,圣殿一直都是恢宏大气上档次的模样。</p>
洛氏传承悠久,时间的尺度一旦拉长,就会给人无比的震撼,这是身为短生种对时间伟力的天然敬畏,这是洛氏一大优势,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彰显。</p>
进入诸子圣殿之后,望着那些纤毫毕现的雕像和无数瑰美绝伦的故事壁画,所有人都被震撼。</p>
真正的圣人或许不需要高大的雕像,但永远不要忽视,人类的天性就刻着对高、大的向往。</p>
洛氏用千年的时间来弘扬姬昭,对这一点实在是过于清楚,所以在修建诸子圣殿之时,务必要震撼人心,在这百年的增修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数术家参与其中,洛氏甚至掌握了极强的建筑知识。</p>
达成的效果很好,很多士子甚至都失声了。“这就是诸子圣殿!”</p>
“老师啊,有生之年,弟子竟然能进入这里,您的心愿可以了了。”</p>
“祖师原来是这副模样,果然是圣贤之相,不同凡响。”</p>
无数道声音在心头响起,殿中明明极度的安静,但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阵阵的繁杂之音传到自己耳中。</p>
负责带领众人前来的洛氏子很满意,积压了百年的憧憬,如果诸子圣殿不能让众人满意,那反而会有反效果,但现在诸子圣殿完美符合了众人的想像!</p>
偌大的圣殿自然不是仅仅一间,除了所有圣贤集中的主殿之外,还有各家的分殿,主殿之中限于大小不能施展,但是分殿之中就没有这种限制。</p>
儒家的殿中描绘着精美的壁画,最当先的就是洛孔二圣著春秋图,然后是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图,孔子学宫成圣图,孟子雄辩图等等,画工精湛的技艺在这些人物事件像上表现的淋漓尽致。</p>
前来瞻仰的儒家士子望着这些壁画,仿佛穿越回了数百年之前的那个时代,一位位先贤奋笔疾书,试图结束那个纷乱的世道,将天地至理记录下来,传于后世。</p>
儒门弟子人数众多,还有很多殿中的人就比较少,甚至杨朱学派已经空无一人了。</p>
“数百年前,我洛氏先祖曾经说过,在洛国之中立起高高的石碑,记录诸子的典籍,建立庙宇,用金属和美玉铸造诸子的人像,让诸子圣贤的光辉永远荣耀人间,光耀万年!”</p>
洛氏子走上前来,望着这些人像和壁画颇有些感慨的说道:“如今也算是没有食言,不论外界胜败,至少在这昭城之中还有传承,还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事迹。”</p>
一方门可罗雀,一方人山人海,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让前来瞻仰先贤之人,心中都有了一种明悟和紧迫感。</p>
穿过诸子圣殿,一座占地面积极广的学宫出现在众人面前,这自然不是最早的那一座学宫,但上面斑驳交杂的痕迹,却让人知晓,昔年那座学宫就在这里,墙体之中有最古老的石砖。</p>
“轰隆!”</p>
数位敢战士上前,将学宫重重的大门推开,在学宫未开的时候,这里同样不是废弃的,昭公国中有天赋的孩子在这里蒙学,是昭公国的私人学院。</p>
百家有些激动的走进其中,几乎每一家的典籍之中都有学宫的模样,如今望着眼前的学宫,有一种幻想印照现实的感觉。</p>
“这就是晨钟吧!”</p>
学宫主殿前那一座大钟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p>
晨钟暮鼓!</p>
“素王制礼乐,礼乐便贯穿在洛氏的方方面面,晨钟响时,诸贤入宫,暮鼓响时,诸贤出宫。</p>
于是世人便以晨钟暮鼓来作为警醒。”</p>
有人讲述着晨钟暮鼓的由来,有人感慨补充道:“传说昔年洛氏学宫辩论,钟声响起开始,鼓声响起结束,一切皆依照礼乐秩序而定,真是美好的时代啊。”</p>
好古非今,古今皆是如此,对汉人来说,周时的先贤就是古人了,许多人都怀念着那个时代。</p>
众人走进学宫之中,便见到宫中最高处跪坐着一道人影,敢战士们上前躬身道:“参见家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