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共享成果(1/2)

作者:新安小胖A

重生从努力当学霸开始第二百四十二章 共享成果

像函数计算器、《香江方块》游戏、《坦克大战》游戏,都是在研发成功几个月之后,就迅速投放市场,而这些产品迅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然后,公司继续大手笔投入研发,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更多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p>

因为资金和人才的密集,加上对于创新的鼓励,维创电子公司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产生一项新的技术和专利,而且,转化成产品的效率,高的惊人。</p>

而俞有澄感觉自己主导的精简指令集芯片的研发进度,似乎是整个公司最慢的。</p>

因为,现在risc理论刚刚问世,即使是risc理论的提出者,目前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光是不断的阅读国际上那些新出炉的精简指令集的论文,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p>

再加上,维创电子公司的芯片开发人员的经验严重不足,还需要俞有澄像带徒弟一般,每天抽出几个小时,给团队的几十人讲课。</p>

这样一半的时间从来学习和上课,一半的时间用来研发。非常像是一名教授在带研究生,而不像纯粹的商业项目。</p>

精简指令集的理论源头,起源于1975年ib公司设在纽约的研究所,一些科学家开始讨论指令系统的合理性问题,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越来越复杂的指令集存在先天不足,所以,他们开始探讨更精简的指令集,来提高芯片的效率。</p>

1979年以帕特逊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也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这一研究.结果发现cisc存在许多缺点。</p>

首先.在这种计算机中.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悬殊:一个典型程序的运算过程所使用的80指令.只占一个处理器指令系统的20。</p>

针对cisc的这些弊病,帕特逊等人提出了精简指令的设想,即指令系统应当只包含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少量指令。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p>

按照这个原则开发出来的计算机被称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truputer-risc)。简称risc。后来帕特逊的团队开发了berkeleyrisc芯片,奠定了其risc之父的名声。</p>

在80年代初,真正研发risc芯片的团队有不少。</p>

最有实力的团队,除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isc之父帕特逊的团队之外,还有米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轩尼诗教授,也在独立进行精简指令集芯片的研发。</p>

约翰·轩尼诗后来研发的芯片,在商业上更成功,其架构被命名为ips架构。它在80年代~90年代,作为高性能芯片,虽然,在pc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但却在服务器市场、索尼的家庭主机、掌机,以及工业市场上,拥有不俗的市场份额。</p>

一直到后来,ar芯片问世,ips架构的芯片市场才出现了萎缩。</p>

而ar芯片之所以能够战胜ips芯片,并非是因为性能差异,更多是因为ar芯片价格更加便宜。</p>

ar芯片最初就是做移动端市场,更注重于节能省点。后来,由于手持终端的井喷,成为了ar称王的主要原因。</p>

但ips也是一款远远比x86更高效的架构,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精简指令集,可能就是ips了。</p>

维创电子当然不会完全去购买ips的授权,如果仅购买专利授权的话,缺乏自主研发过程,未来芯片的技术升级路线,不能自主。</p>

所以,在刘焱的建议下,俞有澄跟米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轩尼诗不断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机进行交流,并且,维创公司赞助了约翰·轩尼诗团队50万美元的经费,让其同意未来两年以内,共享其团队的研发成果。</p>

由于约翰·轩尼诗的团队很缺钱,所以,对于维创公司要求以50万美元的赞助,分享团队2年内的研发成果,很爽快的答应了。</p>

“俞,很高兴你能够成为精简指令集阵营的研究者,更令人惊讶的是,你并不拘泥于精简和复杂指令集门户之见,流水线技术、在cpu内部增加缓存,这都是非常具备开创性的想法。</p>

当然,我也有一些类似的架构设计,虽然很不成熟,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吧……”</p>

传真机开始不断的吐出一叠叠的图纸……</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