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智慧解读第19章 (3)针尖下的智慧:针刺过程的科学解读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讲一下针刺的道理。 岐伯说:在中医针灸的理论体系中,用针的首先强调要集中精神,深入了解患者的五脏虚实状况以及三部九候脉象的微妙变化。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顺应。 在施针之前,医者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别是五脏的虚实状况。因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整体状态。只有准确把握了五脏的虚实,医者才能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穴位和施针方法。 同时,医者还需掌握三部九候脉象的变化。三部九候是中医脉诊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不同部位脉象的强弱、快慢、浮沉等变化,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气血的盛衰、阴阳的失衡等状况。这些脉象信息对于指导针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了解了五脏虚实和三部九候脉象变化后,医者就可以开始施针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施针的过程也需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和专注。因为针灸治疗是一种精细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医者需要在施针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态,确保每一针都能准确到位,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针刺时,全神贯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灸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施针过程中,即使有人旁观,医者也应如同处于无人之境,全神贯注于患者的脉象和身体状况。这种专注不仅能让医者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医者的专注和认真,从而增强治疗的信心。 同时,医者还需要具备察色诊脉的能力。察色,即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诊脉,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感知气血的流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将发病机理揣摩清楚,医者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喧闹的环境中施针,对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更能体现医者的专业素养和定力。医者需要像听不见喧哗一样,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确保施针过程不受外界干扰。这种专注和定力,不仅能让医者更好地把握病情,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医者的专业精神和责任心。 关于“五虚”与“五实”的症状,这是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虚实状态的一种描述,它们各自代表了五脏精气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这两种状态的症状。 五虚的症状: 五虚,指的是五脏精气虚损的综合证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脉细:脉搏细小而软弱无力,这是气血亏虚的表现。血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导致脉体细小。 2 皮寒:皮肤温度降低,感觉寒冷。这多是由于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导致腠理不固,怕冷。 3 气少:呼吸短促,气喘或咳嗽等症状。这是肝气虚导致气少的表现,肝之升发疏泄无权,“生发之气”虚少。 4 泄利前后:大小便失禁,特别是大便稀溏,甚至久泄不止。这多是由于肾虚不固,膀胱失约,大肠失固所致。 5 饮食不入: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不能进食。这是脾气虚,运化失健的表现。 五实的症状: 五实,则是指邪气闭阻于五脏,表现在外的实热症状,具体包括: 1 脉盛:脉搏洪盛有力,这是心受邪的表现,邪气亢盛,血液流动加速。 2 皮热:皮肤温度升高,感觉灼热。这是肺受邪的表现,邪热充斥于肌肤之间。 3 腹胀:腹部胀满,甚至疼痛。这是脾受邪的表现,邪气阻滞气机,导致腹胀。 4 前后不通:大小便不通畅,甚至完全闭塞。这是肾受邪的表现,邪气闭阻水道,导致二便不通。 5 闷瞀:精神昏乱,目昏气闷。这是肝受邪的表现,邪气扰乱神明,导致神志不清。 在中医的实践中,病症确实存在虚实之分,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理论。对于“五虚”的症状,我们必须谨慎,不能草率下针去泻,以免进一步损害患者的正气。同样,对于“五实”的症状,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而不去泻,否则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要掌握针刺的时机,这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一项关键技能。在应该进针的时候,一秒钟也不能耽搁,因为及时的干预可以阻止病情的发展,甚至扭转乾坤。这种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具体来说,五虚症状可能包括神气虚衰、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脉象细弱等,这些都是身体正气不足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补益的方法来恢复患者的正气,而不是通过泻法来进一步削弱身体。 相反,五实症状可能包括高热、腹胀、便秘、脉象洪大等,这些都是邪气过盛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泻法来排除体内的邪气,以恢复身体的平衡。 对于针刺的手法确实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首先,针刺时手的动作要专一协调,这是为了保证针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针要洁净而均匀,这是因为不洁净的针具可能会导致感染,而不均匀的针具则会影响针刺的效果。 在施针的过程中,针灸师需要平心静意地观察病人的呼吸,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呼吸与气血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针灸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从而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穴位进行针刺。 当气至之时,患者可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像群鸟一样集合,给人一种气血充盈、生机盎然的感觉。而当气盛之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身体内的气血流动更加旺盛,就像庄稼一样繁茂生长。气之往来,就像鸟在飞翔,它的行迹起落,无从琢磨,这是因为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需要针灸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感受来把握。 用针的方法需要细致入微地把握“气”的动态。当气未至的时候,留针侯气,就像满张弓弦等待时机一般,这需要针灸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以便在最佳时机进行下一步操作。 而当气应的时候,也就是气血流通顺畅、经络得到疏通的时候,针灸师需要迅速起针,就像把弩箭迅速发射出去一样,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个过程需要针灸师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便在瞬息之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操作。 针灸治疗并非简单的刺入和拔出,而是需要针灸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气血状况,进行精细的调控和操作。 黄帝接着问,怎样用针刺治疗虚症?又怎样治疗实证? 岐伯说:对于虚证和实证的区分,以及补法和泻法的运用,确实是非常关键的。当我们在下针时感到经气已到时,如何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之法,对于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于虚证,我们需要采用补法来增强机体的正气,补充气血的不足;而对于实证,则需要采用泻法来排除体内的邪气,疏通气血的壅滞。 在下针感到经气已到时,我们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补泻之法。补法通常包括轻刺激、慢进针、留针时间长等方式,旨在激发体内的正气,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泻法则包括重刺激、快进针、不留针或留针时间短等方式,旨在排出体内的邪气,疏通经络,恢复气血的正常流动。 在针刺过程中,无论是深刺还是浅刺,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穴位特点来决定。取穴的远近也需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疾病的性质来灵活选择。然而,无论取穴远近,候针取气的道理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在针刺时,需要全神贯注,精神专一,如同面临万丈深渊般小心谨慎,又好像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 这是因为针灸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精神状态和专注程度。只有在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状态下,医生才能更准确地感知到患者的气血变化和经络反应,从而更精确地调整针刺的深度、力度和角度,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医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警觉,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全心投入到治疗过程中。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放松和信任的态度,以便更好地感受到针灸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