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朝中掀起波澜群起而攻之(1/1)

作者:小辰辰辰

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第105章 朝中掀起波澜群起而攻之

徐妙清随之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夫君,你有想过,锦衣卫的暗线是谁吗?” 蓝昭微微点头,神情凝重。 “想过,但他们藏得太深,暂时还没露出马脚。” 被人密切监视的感觉,着实不好受。 徐妙清却是莞尔一笑。 “夫君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安插锦衣卫暗线目的是为了防止功勋造反。” “即便知道是谁,而又将其铲除。” “这岂不是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嘛?” 大家闺秀,也是有着大家闺秀的好处。 头脑清晰,聪明伶俐,绝非是那群花瓶女子能够比得上。 听她这样说,蓝昭则完全不担心锦衣卫暗线的监视了。 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大多数都在府外,并且最大限度规避着一切风险。 就拿“杀豫王”来说。 从头到尾,都经过缜密的布置,甚至连朝廷会有什么反应,都被蓝昭一一算准。 唯一的意外,即是燕王朱棣的到来。 借用吊唁之名,行使查案之实。 依照目前局势来看,朱棣在应天府待不长,就算朱元璋愿意支持他,也得经过太子朱标这一环。 可以确定,燕王朱棣在应天府呆不久,但蓝昭并不打算让他痛痛快快的回去。 蓝昭从来都不是忍辱负重的人。 圣人曾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蓝昭却自认为并非君子。 什么下作手段都能够用的出来。 徐妙清之所以能够倾心,正是看中了他这放荡不羁的特点。 先前,为了造谣中伤豫王朱桂,编造出军事同盟的流言,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误打误撞掐住了朱棣的一根命脉。 蓝昭打算利用此事,继续向朱棣发难。 因为豫王已死,京师当中的流言逐渐陷入平息,总不能继续去攻击一个死者吧? 现在风声又开始变得不对劲起来。 锋芒直指燕王朱棣。 朝野当中,都在议论朱棣查案的真实目的。 次日的早朝上,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书詹徽领衔参奏。 “陛下,都察院接到检举,燕王查办豫王一案中,存在枉法之举。” “私自窜通锦衣卫,构陷无辜者,以致于凉国公与锦衣卫发生冲突。” “此责应当在于燕王!还望陛下下旨严查!” 接踵而至的,便是诸多淮西勋贵。 锦衣卫刑讯逼供的构陷次数不少,但还是头一次被这么多臣子弹劾。 朱元璋还是选择袒护燕王,淡淡道:“咱让燕王彻查豫王之死,三法司与锦衣卫都可归其调遣,为了找出凶手,在手段上有些出格也未尝不可。” 言中之意,便是在告诉群臣,别拿这件事情发难。 可惜的是,有人不听话。 都察院一名四品御史再度开口。 “陛下,大明律在上,燕王在下。” “若是以后人人效仿燕王,查案不讲究事实与证据,仅凭怀疑便可抓人进入诏狱严刑审讯。” “一旦屈打成招,便是冤假错案,那岂不是朝中忠良都得受其戕害?” 换做以前,这帮御史是铁定不敢在朱元璋面前蹦跶。 稍微弄得老朱不爽,轻则革职,重则杖毙。 今日一反常态,朱元璋意识到其中有鬼,目光看向站在群臣之前的太子朱标。 臣子们看起来像是指责锦衣卫手段过激。 实际是在攻讦燕王朱棣。 当事人蓝玉终于开口,朱标提前帮他编好了一番话术。 “陛下,燕王仅仅因为犬子与豫王发生过冲突,便认定犬子为杀人凶手。” “为此授意锦衣卫,将臣的另外一位义子抓入诏狱。” “当时若非臣前去营救及时,臣的那位义子,就会被锦衣卫活活烤熟。” “这当真是大明律所允许的吗?” “还是说,燕王殿下,已经能够凌驾于大明律之上了?” 此时此刻,朱元璋内心的怒火开始翻涌,反问道:“那你蓝玉袭击锦衣卫衙门,难道就没有过错吗!” 朱标适时开口,为蓝玉挡下这道怒火。 “父皇,事急不得不从权。” “凉国公不但没有过错,反而有功。” “假设让燕王屈打成招成功,以后锦衣卫查案就不会再讲究事实,抓到谁就用刑罚逼供。” “至此,满朝上下定是颠倒黑白之相,而上梁不正下梁歪,则会影响大明社稷之根基,还望父皇明鉴。” “另外儿臣觉得,燕王不适合留在京师查案。” “儿臣已然决定,派遣六名御史随同燕王返回北平,彻查军事同盟一事!” 这下,朱元璋总算是明白了。 朝中容不下自己的四儿子。 在如此关键节点,一名太监来到朱元璋耳边,低声道:“陛下,秦王与晋王请求进殿觐见。” “他们来做什么?”朱元璋眉头一皱。 “奴婢不知……” “宣他们进来!” 朱元璋倒是要看看,这几个儿子,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 自己还没死呢,就急着兄弟阋墙! 还闹到朝堂上来了! 秦、晋二王跪拜行礼过后,脸上神情皆是怒不可遏。 朱元璋神色古怪地问道:“你们俩这是要做什么?” “父皇,还请您为儿臣做主。” “儿臣先前意欲招降前元太尉乃尔不花,几乎用尽手段,绞尽脑汁。” “眼看只差临门一脚,燕王将乃尔不花接到北平,与儿臣争抢功劳,致使一年努力付诸东流。” 说这话的,是晋王朱棡。 秦王朱樉附和道:“父皇,自洪武二十三年初,儿臣与晋王一直致力解决前元祸患。” “本与燕王是自家兄弟,但亲兄弟也得明算账。” “不能让我们栽了树浇了水,到头来让他把果实给收走了,此事太不公平!” 群臣听闻此事,亦是惊呼不断。 朝堂当中,对于燕王的不满愈发增长。 朱元璋没有想到。 只是让朱棣查个案子,就掀起了如此之大的波澜,连最信任的朱标都宁愿牵涉其中。 目的也很简明。 不遗余力,保住蓝昭! 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都是蓝昭在四处游说。 通过太子结识秦、晋二王,又在京中不断散播流言进行施压。 不是京城容不下燕王,是蓝昭容不下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