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1章 洪承畴二(1/2)

作者:漫卷诗书万点花

明末钢铁大亨第1781章 洪承畴二

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让他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十分用功,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p>

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p>

他这一生,晚节不保,有他自己贪生怕死的原因。但崇祯也是坑他不浅。把他逼入绝境,最后心灰意冷。</p>

老板不做人种,去他妈的,老子跳槽不干了。</p>

不过,他确实是一个极有能力和手段的人。在崇祯朝为一时之秀。水平远在卢象升、孙传庭等人之上。</p>

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p>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之后科举连续高中,一路青云直上。</p>

年二十三,督学浙江。这么年轻的学政,一时为天下称羡。随即再度升迁,擢陕西参政。</p>

刚刚当上参政,就赶上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p>

洪承畴一战就斩杀农民军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他就是这样一夜成名天下知,甚至连皇帝也关注到了他。</p>

当时在榆林的总兵级人物还真不少,像尤世威(此时镇守昌平)、王世钦、王世国、侯世禄、侯拱极、王学书、李昌龄等人都曾是天下闻名的大将。</p>

这些人都因为各种狗屁倒灶的破事被撤职,回家闲住。</p>

他们有个明末的专有名词,叫做榆林废将。</p>

榆林土地贫瘠,然则民风彪悍,以打仗为生。</p>

只要有战事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孙传庭手下的秦兵主力就是榆林人,因此才成就明末最后一支精兵。所以后世说,传庭死大明亡。</p>

李自成也是榆林镇人,他是西夏开国君主李继迁之后,党项人后裔。</p>

延绥镇,简称“延镇”。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配镇西将军印。</p>

辖地是一个长条的形状,类似一根黄瓜。</p>

东起黄甫川(今陕西府谷),西至黄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约八百八十五公里,全镇官兵名额八万零一百九十六名(明隆庆年间)。</p>

首任总兵官彰武伯杨信(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设立),末代总兵官王定(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大顺军破城之前,逃往蒙古)。</p>

此时,洪承畴正在灯下看着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密信。这是杨鹤从归化城发来的加急密件。是三边总督杨鹤,给延绥巡抚洪承畴的命令。</p>

杨鹤带着五百骑兵,去了归化城打秋风。这件事洪承畴是知道的。</p>

现在陕北民穷财尽,百姓都到了吃土、吃树皮的程度了。甚至很多地方,风传已经开始吃人了。</p>

他们实在是搜刮不出一点油水了。</p>

可是,没有粮饷,局面眼看就要崩了。</p>

杨鹤只能把杨凡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了。洪承畴也十分关注这件事,因为他这个巡抚能否干的好,干的长,就看杨鹤能弄回来来多少东西了。</p>

洪承畴一目十行的看着密信。越看越是心惊。</p>

信中一字未提,定远侯能给他多少兵马,多少装备,多少钱粮的事情。</p>

而是,直接命令洪承畴,立刻通知西门外荒原上的大军,拔营穿过沙漠,去榆林镇以北,三百五十里外的榆树堡,十日后到齐。</p>

让他晓瑜众贼,只要到了地方,立刻发粮饷和装备。</p>

每人可以领取鸳鸯战袄、锁子甲、马靴、腰刀、骑弓、长矛各一,箭三壶,棉大衣一套,布衣一身,行军行礼一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