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第97章 李冶(下)
在广陵的繁花似锦之中,李冶的才情与“风流艳事”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她的诗篇如同清风拂面,又如涓涓细流,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她的名字如同广陵的烟花三月,名扬四海,引来了无数的赞誉与倾慕。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与美好,在一个春日的黄昏被打破了。当时,李冶正独自坐在庭院中,欣赏着满园的春色,品味着新泡的香茗。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一位宫廷的使者手持圣旨,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她的面前。 使者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展开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广陵才女李冶,才情出众,诗词超群,朕甚欣赏。特召你进京入宫,与朕共赏诗词,为皇室撰写诗词。望你速速准备,择日启程。” 李冶听完使者的宣读,心中一阵惊惶。她明白这意味着她必须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离开她的亲人和朋友,去往一个未知的京城。她的心中充满了犹豫与不舍,但她也明白这是皇命难违,她只能应命北上。 她站起身来,向使者行了一礼,低声说道:“臣女领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冶开始忙碌地准备进京的事宜。她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与不舍,但她也期待着能在京城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为皇室撰写诗词。她知道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她必须做好准备。 在李冶离开广陵,踏上前往皇宫的旅途的前一天晚上,她特意邀请了数位故友来到自家的庭院中,打算与他们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这些故友都是她多年来的知己,与她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此刻齐聚一堂,无疑是给李冶此行增添了不少温暖与力量。 月光如水洒在庭院中,银色的光芒为整个庭院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微风拂过,带来了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李冶身穿一袭素白的衣裳,端坐在庭院中的石桌旁,她的面容虽然略显憔悴,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随着夜幕的降临,故友们陆续到来。他们纷纷上前与李冶拥抱问候,表达着对她的不舍与祝福。一时间,庭院中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回到了往日的欢乐时光。 李冶端起酒杯,站起身来,向众人敬酒道:“感谢各位多年来的陪伴与支持,明日我将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前往京城。未知前路如何,但愿我们能保持联系,期待有朝一日能再次相聚。” 一位故友感慨地说道:“李冶,你一直是我们心中的才女,相信你在京城中定能大放异彩。我们一定会时刻关注你的动态,期待你早日归来。” 另一位故友则打趣道:“是啊,到时候你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朋友啊,否则我们可是会生气的。” 李冶闻言不禁笑了起来,她深知这些故友对她的关心与期待。她端起酒杯,与众人碰杯,然后一饮而尽。接着,她转身走到石桌旁,拿起笔来,在宣纸上写下了那首《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一诗: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弛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 写完诗后,李冶放下笔,转身看向众人,眼中满是感慨。她轻声说道:“此去京城,路途遥远,吉凶未卜。但我深知,无论身在何处,友情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财富。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情谊,期待未来的重逢。” 众人闻言都陷入了沉思,他们知道李冶此去京城将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但他们也相信李冶的才华与智慧一定能在京城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他们纷纷走到李冶身边,与她紧紧拥抱,祝愿她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这一刻,庭院中的欢声笑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深深的思念与不舍。但他们都明白,离别只是暂时的,未来的重逢将更加美好。 随着夜色渐深,故友们陆续离去。李冶站在庭院中,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她知道,这一夜将成为她心中永远的回忆。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诗稿,深吸一口清新的夜风,然后转身走进了屋内。 ,成为他的纪念碑。 宫殿之前,石碑高耸。上面刻着李冶的两首诗,字体端庄,笔触流畅。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句诗都像是一把利剑,斩断着敌人的咽喉。宫殿之前,人们驻足观看。他们惊叹于李冶的才华,也惊叹于朱泚的气魄。他们感受到了朱泚的雄心壮志,也感受到了朱泚的豪情万丈。他们对朱泚充满了敬佩和畏惧,也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与此同时,朱泚派人将李冶从俘虏中单独带出来,特地安排在一座幽静的宫殿中。这座宫殿虽然简朴,但又不失雅致,显然是为了让李冶写出更多赞美朱泚的诗词。李冶走进宫殿,看到了一张古琴,一张书桌,一叠纸,一支笔。他知道这是朱泚给他的任务,也是朱泚给他的机会。他没有犹豫,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地坐下来,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的手指轻轻地拨动着琴弦,发出了悠扬的声音。他的思绪随着音乐飘荡,他的情感随着诗词流淌。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赞美朱泚的诗词,他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为朱泚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和声誉。 第二年,春风吹拂长安城,万物复苏。历经了朱泚的暴政,长安城的居民们终于盼来了唐朝军队的收复。名将李晟带领着英勇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终于将长安城重新夺回,将朱泚诛杀,迎回了流亡在外的唐德宗。整个长安城沉浸在一片喜悦和欢庆之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有一个人却陷入了深深的厄运之中,她就是李冶。 李冶作为一位才女,她的名字在整个唐朝都是赫赫有名的。她自幼聪慧,擅长诗文,曾经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誉为“女中诗豪”。然而,她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长安收复后,她曾经为朱泚写过赞美诗的事情被揭露出来,成为了她生命中无法摆脱的阴影。 当唐德宗回到长安,听到了李冶为朱泚写过赞美诗的事情,大为震怒。他认为李冶背叛了唐朝,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于是,他下令将李冶逮捕,打入大牢。李冶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却始终不肯认罪。她认为自己并没有背叛唐朝,只是为了求生而不得已为之。 德宗皇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认为李冶背叛了他,为贼人写诗,这是对他的极大侮辱。竟然还不认罪,于是,德宗皇帝下令将李冶抓来亲自问罪。 在皇宫的大殿上,德宗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铁青。李冶被带到了大殿上,她穿着一袭素白的衣裳,面容憔悴,但却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和淡定。 德宗皇帝怒视着李冶,质问道:“李冶,你为何要为贼人朱泚写诗?你的气节哪去了?” 李冶抬头看着德宗皇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陛下,臣女在朱泚僭位之时,身处敌营,处境艰难。臣女曾尝试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但无奈笔墨有限,无法完全表达臣女对陛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臣女之所以写下那些诗句,并非是为了赞美朱泚,而是希望能够借此传递出臣女内心的声音。臣女从未背叛过陛下,也从未背叛过自己的气节。” 德宗皇帝听完李冶的解释,眉头紧皱。他并不完全相信李冶的话,但他也知道,在那种特殊的境遇下,一个弱女子能够保持气节已属不易。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并未完全平息,他仍然对李冶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李冶,你可知严巨川?”德宗皇帝突然问道。 李冶一愣,随即点头道:“臣女知道,严巨川是唐朝的一位忠臣,他在朱泚僭位时曾作诗抒发自己的愤怒之情。” 德宗皇帝点了点头,继续道:“他曾在诗中写道:‘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你为何不学他?为何要以诗歌为贼人涂脂抹粉?” 李冶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道:“陛下,臣女并非不想学严巨川,但臣女所处的环境与他不同。臣女在敌营之中,一言一行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视。臣女只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能够借此传递出对陛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臣女的诗歌并非为了赞美朱泚,而是为了传递自己的信念和情感。” 德宗皇帝听着李冶的解释,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下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愤怒和失望或许有些过于偏激了。他重新审视着李冶,这个年过半百的弱女子,在那种特殊的境遇下,依然能够保持气节和信念,这份坚韧和毅力确实值得敬佩。 然而,德宗皇帝仍然无法完全释怀。他认为李冶的行为毕竟是对他的背叛,这让他无法轻易原谅她。于是,他下令将李冶打入死囚牢房,等待她的将是残酷的极刑。 李冶被带走时,她没有流泪也没有哀求,只是用那双坚定的眼睛看着德宗皇帝,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无辜和坚定。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大殿的门口,留下的只有德宗皇帝深深的叹息和无尽的思考。 不久之后,李冶被处以极刑,被乱棍打死。她的生命就这样在残酷的现实中消逝了,享年五十四岁。一代才女从此香消玉殒,她的诗歌和才华也随之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临刑前,李冶写下了一首悲愤欲绝的诗歌:“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首诗歌表达了李冶对唐德宗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悲愤。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辜的女子,却被唐德宗无情地处死。她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也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留恋。然而,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因为她不愿意向唐德宗屈服,也不愿意背叛自己的信仰和良心。 李冶的死,让整个长安城都陷入了悲痛之中。人们纷纷为她惋惜,为她祈祷。她的诗歌也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然而,她的名字却永远被铭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然而,尽管李冶的生命已经消逝,但她的诗歌和才华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她的诗歌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传颂的对象,她的才华和坚韧不屈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她以生命为代价,扞卫了文人的尊严和独立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在后来的岁月里,人们时常会想起李冶的身影和她那坚定的眼神。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自由和尊严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