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第283章 正国本(五十)钱去哪儿了
高务实在对明朝财政的看法上和后世主流观点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非常肯定明朝是“藏富于民”了——只不过明朝这个藏富于民不是朝廷主观意志上想藏,而是这个朝廷的最高统治者被忽悠瘸了,被动的藏富于民了,而且藏得十分严重,十分夸张。 严重也好,夸张也罢,用这样的词必然需要一个对比,但此时鞑清并不存在,况且鞑清是一个少数统治多数的畸形政权,有些方面不具备可比性,所以那就还是得拿前一个汉人王朝来做比才显得公平一些。 宋朝和明朝有一点毫无疑问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俩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这虽然看似一句废话,但是很重要,后面要说。 对于国家的掌控力上,宋朝比明朝稍微强一点,无论户籍人口还是在册田亩数量都比明朝多,而且宋朝虽然养的官员看起来远多于明朝,但其实寄生于国家之上的特权阶层反而还少一点,所以宋朝在财政层面能挖的潜力更大。 在外部局势上,明朝的情况则要比宋朝好一点,它除极少数时代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大敌。 毕竟蒙古人自己都分裂了,力量非常不集中,对明朝造成的边患其实有限,真的就只能算是“边”患——所以当初俺答汗打进关内、逼近京师的时候,明廷才会那么惊讶与紧张,而其边臣、镇帅们也才会搞出那么多花式作死的名堂来。 为什么啊?因为大家实在是都没料到,前些年还奄奄一息的右翼蒙古在换了个汗王之后居然还真能诈尸。 所以,别看大明边疆时不时发生点战争,但其实规模都很小,万历以前的大明对外战争花费总体是较少的。而如果以当前高务实这近三十年折腾之后的情况来看,在日本、朝鲜、东南亚市场全面开发之后,大明能获取的外部资源也更多,如今的总体经济实力肯定不比宋朝差了。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在一个基础仍然是农业国的时代,朝廷的收入主要靠挖存量,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如今所谓的工业归根结底只能算手工业,而手工业真正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和工业革命之后由机器工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这两者根本不能等量齐观。 时代搞出的黄册与鱼鳞图册自从锁在南京那小岛上之后长期没人管,后来都差不多烂掉了,而之后的皇帝们没人有兴趣再搞一次全国普查——皇帝想搞也没用,官员们不会答应——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十分诡异的现象:朝廷公布的全国人口永远就在洪武标准上下浮动一点点。 注意,只能浮动一点点,绝对不能太多,而且是各省的人口变动都只能浮动一点点,因为一旦变化太多,那就要担心皇帝想起这茬之后可能调整税收了——这可万万使不得。 所以实际情况是,明朝实际人口至少应该是两倍于宋朝,但户籍人口不如宋朝户籍人口多,在册田亩也不如宋朝在册田亩多,至于隐户隐田,飞洒诡寄之类的破事则多的没法算。 按道理来说,明朝农税税基明明比宋朝低呀,可实际上,明朝农税在实际征收中比宋朝多……提高税率,压榨农民的本事,明朝的朝廷虽然没有,但明朝的官员、胥吏不仅有,而且大大的有。 所以,也不要再说什么明朝农民负担比宋朝轻了。人家宋朝的农税是小头,还有商税这个十全大补丸,而明朝上上下下几百万的皇室后代当时都指着农税过日子呢。要不是高务实前些年靠着自己的威望以及朱翊钧缺钱打仗,硬生生搞定了开藩禁这档子事,现在户部即便收了权,照样很多时候都一样要捉襟见肘。 所以高务实一贯认为,中央财政收入低,和赋税的基本税率高低关系并不大,关系大的是国家征税的执行层面,以及征收之后的审计监察层面。这就是他要为户部培养那么多懂财务的专业人员,以及单独设立审计署的原因所在。 至于说现在高务实提出要通过“三等制外爵”再次给官员提俸……这就要了解他的一贯为人了:先给了好处,接下去让你们干活才好开口啊。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nazer”、“初次登录”的月票支持,谢谢! 更正一下,上一章的感谢有误,“书友”书友投的是9张月票,我可能那会儿还没睡醒,眼花看成7张了,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