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辅第148章 谤君案(中)
是日下午,司礼监将奏疏及朱批送至六科。 “六科”即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六科之任意一科均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均为从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 六科享有“科抄”、“科参”及“注销”之权。其中“注销”是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衙门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监督其执行。 当然,六科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大权,在于其有权封驳圣旨,近乎唐时之门下省。因此六科的诸位都给事中虽然只不过是区区正七品,但却为世人尊为“大都谏”、“大给谏”,当然还有一个很现代化的称呼,叫做科长。 至于六科本身,尊称就更气派了——鸾台。 唐时,武则天当政,曾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时人以鸾台称六科,可见六科品级虽低而地位超然,比拟门下。 同样是武则天时期,曾有一人说过一句极为着名的话:“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 这个道理在大明亦然,虽然皇帝的圣旨、诏书都可以不经内阁、六科而直接下发到人,但那样的圣旨在世人眼中是严重缺乏合法性的,也即所谓的“中旨”。理论上来说,如果当事人比较有脾气,可以直接拒接,皇帝很难以抗旨而论其罪。 今日的朱批,其中一大半都被直接送往户科,意味着这些朱批都是与户部或者户部官员有关的。 如果说此前的都察院是心学派的主阵地,那么六科就是实学派占优的一处战场。这样的布局是高拱时代就已经奠定下来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实学派在彼时朝堂全面占优的情况下顺利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否则圣旨都下不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时至今日,时任户科都给事中的“大都谏”是一位熟人,大名萧良誉。其兄乃是万历八年三鼎甲之一、排名仅次于高务实的榜眼萧良有。 七年时间过去,萧良有依旧留在翰林院,继续做他的“储相”。而其弟萧良誉因是当年上面,明明是打算装傻充愣保护同派言官的,为何皇上没给面子?要知道刚才那道朱批里,皇上对“申先生”还是很给面子的嘛。萧良誉这才仔细看起这道弹章来。 过了一会儿,弹章看完,萧良誉忍不住轻哼一声:“取死有道。” 原来这道弹章的问题出在无限拔高和无限扩大化,它并不只是如申时行票拟中提到的说高务实“谤君”,还扯了很多其他有的没的。 比如他在弹章中说高务实“任人唯亲,非心腹难得要职;公器私用,擅威权遂成巨富”,又说他“恃圣眷而污圣誉,凭名器而毁名教”,乃至于说他“专兵权势如董卓,蔽圣聪不让林甫”……凡此种种,几乎把着名奸臣全往高务实头上套。 萧良誉之所以不屑地评价了他一句“取死有道”,则是因为如果按他的说法,高务实固然百死不足以谢其罪,但问题是皇帝怎么办? 你把高务实比作董卓,那皇上是谁?少帝刘辨? 你把高务实比作李林甫,那皇上是谁?玄宗李隆基? 那你是真的作死啊!少帝刘辩先是被废,一年后被逼自尽;玄宗李隆基虽然前期不错,后期却独宠杨玉环,朝政荒废,闹出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你这个比法,难道不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吗? 至于说高务实任人唯亲、公器私用什么的,又拿不出任何切实证据。 说他在辽东的时候特意调了马栋等人过去,是为了排挤李成梁,但问题在于高务实去辽东本来就是奉圣意警告李成梁去的,而重用马栋等人……辽南之战就是他们打的啊,这么大的功劳摆在那里你不看,你光说他任人唯亲?你脑子里装的是马尿吗? 说高务实公器私用所以“遂成巨富”,这更是荒天下之大唐,京华成势能追溯到隆庆年间。彼时高务实不过是个伴读,而且他做的第一笔生意还是穆宗亲自批的,是他用免费供应皇宫香皂用度换来的,这里哪来的公器给他私用了? 难道你还想攀扯高拱?人家已经盖棺定论,极谥文正了,你这个做法,天下文官谁都忍不了你知道吗!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天维2008”、“单骑照碧心”、“雪碧无量”、“gdafaj”、“年久失修nn”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