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金手指第180章 乐观的灾民
大家吃过早饭,木雄叔他们几人就分头做事去了。林夕瑾和慕容旭决定改一下妆容,化身平民,查探一下现在的灾民生活情况。 走到宜秀的新街道上,这里已是人来人往。虽然还没有绿化,缺少点生机,但胜在房屋规建整齐,街道宽敞,干净整洁。许多人已开始做起了一些小生意,一些商铺已开始销售货物。 林夕瑾已在三个灾民新城分别开了二家商铺——“林氏食材”和“林氏成药”,东西都是由石子窝运输队从清远和京都转运过来的。 店铺由家里收养的半大孩子在管着,这些半大孩子都有十三、四岁,跟着叶锦林、兴武、兴远历练过,基本上能独挡一面,现下生意不大,让他们管着应该没问题。 林夕瑾打算等年后把美妆、书局、玩偶等所有的生意都开办起来。兴武成婚后就派他过来主管九昌郡这十个灾民新城的生意。小夫妻新婚燕尔,正好可以过一过二人世界。 “大娘,您这青菜多少钱一斤啊?你在这卖青菜,你家在这住吗?”林夕瑾胡思乱想间,来到一路边卖青菜的摊子,停下脚步问了起来。 “这菜便宜,也就两文钱一斤。这后面就是我家房子,种了点菜,自家吃不完就卖一卖。”大娘是个健谈的,爽快地回答。 “大娘,您家底倒是殷实,就买上房子了,真让人羡慕呢!”林夕瑾也是个套话高手。 “说起这个,我老婆子就要感谢皇上,感谢朝廷了。老婆子一家能活下来,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当初太子殿下和郡主他们带人来赈灾,施粥施药,我们才能活命。灾后还发给我们灾民每人二十两安家费和五十斤粮食。我家的房子啊就是靠安家费买的。”大娘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 “大娘,你把钱都用来买了房子,以后靠什么生活?” “唉,姑娘,不怕哩,太子和郡主都给我们安排好了,每人分了三亩水田。现在壮劳动力都有工作,清淤、筑堤坝、修桥修路,天天都有收入,只要勤劳赚钱比过去还容易哩。”大娘挺乐观的。 “大娘,灾民们都能买上房子吗?” “大部分能的。一时买不上也可以先欠着以后再慢慢还上,不会加利钱的。现在有些灾民还没有买,是因为有些新城区还没有建成,他们想要回到过去生活的地方哩。” “大娘,我也想买房子,不知要去哪买呢?”林夕瑾假装不知。 “姑娘,你可以先去看看你喜欢哪一处的房子,看好了可以去九昌府城门口的灾民安置点去登记购买。”大娘热心地指点着。 林夕瑾和慕容旭谢过大娘,又在新城逛了一圈。看到入住新城的灾民已很多,脸上没有丝毫困苦的面容,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两人坐着马车到了九昌府城门口的灾民安置点,城门现在已不再统一施粥施药了,但医疗救助中心仍然保留下来,由当初林夕瑾甄选出来的当地大夫在坐堂。 已经搬走了部分灾民,有一部分又入驻了工地,所以留下来的基本以家庭为单位分住帐篷,住得比较宽松。 林夕瑾和慕容旭来到灾民安置点,大概是化妆技术了得,居然没有人能认出他俩。 旁边正有灾民正在向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咨询:“小哥,我想问一问,第八个灾民新区宜春新城什么时候可以建好?” “会很快的,现在已开始挖地基了,明年开春三四月应该就能建好。怎么,你准备在那边买房吗?” “是的,我已经定下房子了。我们家的祖坟在那边,买房以后祭祀祖先方便点。” “大叔,你家领到安家费了?够不够买房子?”林夕瑾顺势问道。 “我家五口人,领了八十两安家费,本来买小点的房子完全够了,但儿子心大,说现在有工做,要买大一些的,所以还差十多两。不过,现在家里有三人在干活,每月都有近三两的收入,我们到年底也能攒够了。”灾民自豪地说道。 “大叔,恭喜你哦!再过几个月就能住上新房了。”林夕瑾真心实意地道贺。 “大伙都感谢皇上,感谢太子和林郡主呢!”灾民来这么一句,林夕瑾倒不好接话了。 一圈逛下来,看到灾民们衣食无忧,开始安居乐业,两人总算放下心来。 傍晚时分,暗一等人到达。不过慕容旭让众人休息一晚再说,没有安排什么事情。 九昌郡地处江南,天气比京都暖和许多。虽然已近十一月,但也只需穿上薄薄的夹袄。 冒着些微寒意,一行人在武将军的陪同下,来到河道清淤和防洪堤坝修筑工地。由于招募的人手众多,武将军手下还有五千军士也没有撤回,工地延绵好几里。挖淤泥,加固河堤,用水泥浆砌防洪堤……场面热闹非凡。 “这位小哥,来工地多久了?辛不辛苦?想回军营了吗?”林夕瑾逮住一名正在和水泥浆的士卒问道。 “回郡主的话,我从四月底就来了九昌郡了,一直干到现在。要说不辛苦那是骗人的,但我可不想回军营,在这里吃得好,赚得多,我们拿着双晌哩,军营里的兄弟可羡慕了。我们将军说了,过年就给我们探亲假,到时我们就可以回家了。”士卒很高兴地回答。 “小子,我看你是想回家娶媳妇了吧!”旁边一位年纪大些的百夫长调笑道。 士卒红着脸反驳道:“你还不是计划着买礼物回去哄嫂子!” 在场的人哄堂大笑,两军士被众人笑得满脸通红,恨不得马上挖个洞把自己掩埋。 “好样的,有家才有国,爱家的人相信也是有大爱的人。乡亲们也一样,大家好好干,朝廷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林夕瑾又发挥她的洗脑功夫,给在场的人灌鸡汤。 “谢郡主!”众人齐声回答,场面说不出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