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万界:开局盘点十大意难平第105章 公开挑战
无论是出于正直还是固执,文天祥的心永远无法被忽必烈汗所赢得。 这一点,忽必烈汗心中非常明白。他在看过这场战斗的视频后,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此刻,他关心的是眼前的赵匡胤。 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但两人都在彼此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气息。 这是一种属于开国皇帝的尊严和威严,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气息。 与南朝那些毫无价值的皇帝不同,赵匡胤的威严并不逊色于忽必烈汗。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华,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忽必烈汗心中暗暗佩服,这位赵匡胤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他们的对决,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胸怀的较量。 在这位开国皇帝的面前,忽必烈汗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敬畏。他知道,自己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过赵匡胤这一关。 而赵匡胤,也以他坚定的眼神和从容的姿态,表明了他对这场对决的自信。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中,南朝的皇帝们面对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威严,常常感到无法直视其强大的气势。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敬畏,甚至恐惧。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赵匡胤,这个曾经宋朝的创立者,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范。 “您的宋朝已被我摧毁,我们本应成为敌人。”忽必烈汗在交谈中带着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试图在话语中刺痛赵匡胤。然而,赵匡胤的回应却出乎意料。 “然而,宋朝的确已经衰败,历任皇帝沉迷于享乐和放纵,忽视国事。这个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赵匡胤的语气平静,没有一丝愤怒或逃避。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历史深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洞察力。 忽必烈汗的挑战,无疑是想激起赵匡胤的怒火,但在赵匡胤眼中,这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他的冷静和从容,不仅是对忽必烈汗的回应,也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 宋朝的衰落,的确在忽必烈汗的手中达到了终点。但这不过是对历史定律的一次再次证明:一个国家的衰败,往往来自于内部的腐败和忽视。赵匡胤的回答,仿佛是在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在波折中站稳脚跟。 面对忽必烈汗的挑衅,赵匡胤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他的声音坚定而果敢,语句中透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无隐,你提出释放文祥的条件是什么?难道我们之间必须要走向战争的道路吗?” 赵匡胤的话语在空气中回荡,他的目光如炬,直视忽必烈汗。他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果忽必烈汗坚持之前的条件,或者有任何硬的举措想要带走文天祥,他将会毫不犹豫地下达进攻的命令。 然而,忽必烈汗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只是轻轻一笑,目光随即扫过了赵匡胤身后的宋朝军队。这支军队给他带来的震撼,与之前所想象的完全不同。 如果说元朝对南宋的军队胜利如同父亲对待儿子般轻松,那么眼前的这支宋朝军队,无论是在战斗力上还是在士气上,都绝对不会输给元朝。尤其是他们的步兵,即便是元朝的骑兵,也只有微弱的优势。 忽必烈汗在内心深处暗自衡量,如果真的刀剑相向,他对胜利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对手是赵匡胤这样的皇帝,而非南宋末年的无能君主。他深知,这将是一场硬仗,一场可能改变天下格局的硬仗。 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岳飞、韩世忠和杨再兴的身上。在得知这些人的身份后,忽必烈汗微微一笑,出言道:“这是皇宫,非战场。你想要带走某人,我可以允许。” 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可以选派一位将领与你单挑。若你赢得斗,文天祥我便任你带他离去。” 在历史的洪流中,赵匡胤的决策如同江河之水般坚定不移。 “连同他的家人一同召回。” “这便可。” 据史料记载,忽必烈汗在统治时期,虽然多次对宋朝用兵,但他内心深处却对宋朝的文化和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体现在他对宋朝艺术的欣赏上,也反映在他对宋朝军事体制的好奇。因此,在一个平和的时刻,忽必烈汗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提议——由双方各选出一位代表性的将领,进行一场模拟的战斗,以此作为一种和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对双方军事力量的一种探索和了解。 这个提议立刻在元朝的将领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元朝军队的阵列中,杨再兴——一位勇猛的将领,听闻这一消息后,他的心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他无法忍受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他高声地向忽必烈汗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陛下,请您允许我代表我们一方应战。我将以我的武艺和勇气,保证取得胜利,为您带来荣耀。” 杨再兴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他的热情和自信感染了周围的士兵。然而,历史并没有记载忽必烈汗是否接受了他的挑战,或许在元朝的高层中有着更复杂的考量,或许这场战斗最终并未发生。但杨再兴的勇气和决心,无疑展现了当时军人的豪情壮志。 杨再兴素来好战,这几日无仗可打,闲暇之余,他内心充满了对下一次征战的渴望,这种渴望如同燃烧的火焰,无法抑制。他急切地盼望着那一刻的到来,那种热血沸腾,刀光剑影的生活,是他心中的期盼。 然而,在这个时候,听到他如此兴奋的呼喊,岳飞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杨再兴,心中暗想:这个孩子越发地肆无忌惮了。皇帝的恩宠,竟被他视作纵容,岳飞不禁愤怒地斥责他。 “再兴,你的热血,你的勇气,是国家的宝贝,但你要记住,刀剑无眼,战争无情。你的每一次出战,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你不可轻举妄动。” 这一幕,韩世忠看在眼里,笑着说道:“让杨再兴前去应战更为适宜,我们这些老骨头若是上场,恐怕只会自找苦吃。” 论及武艺,岳飞与韩世忠均不输于杨再兴,既然他年轻力壮,自然是他迎战的理想人选。然而,岳飞仍旧不耐烦地斥责他。 “安静下来,等待皇上的命令。无纪律不成军。” 岳飞的话语冷静而严肃,充满了军人的威严和刚毅,他的眼神如同锐利的剑,透露出对杨再兴的关切和期待。他希望杨再兴能够明白,战争并非儿戏,每一次出战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只有有纪律,有计划,有策略的军队,才能取得胜利。 在宁静而庄严的宫廷大殿之中,空气仿佛因凝重而变得异常沉闷,来自四海八荒的朝臣们静静地肃立着,等待着皇帝陛下的一声令下。四周明明本应充满着纪律与秩序,然而此刻却显得异常寂静,甚至可以听到宫门外微风拂过的声音。 岳飞,这位满腔热血、忠心耿耿的名将,面对着国家的困境和朝政的腐败,无法压抑心中的忧虑和愤怒。他目光如炬,语气坚定而严肃地责备着杨再兴,言辞中透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杨再兴,一位本应在沙场上英勇作战的武将,却在朝堂之上遭遇了如此挫折,他的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无奈。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但在岳飞的责备之后,他勉强按捺住心中的波动,尽力保持住了表面的平静。 而在远方的蒙古大营,蒙古的可汗忽必烈坐在他的金帐之中,帐内的奢华装饰与外面的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眼神深沉,掩嘴一笑,仿佛看透了世间一切。他的目光穿透了帐篷的缝隙,似乎能洞察人心。 “你们的宋朝人,真是太有趣了。”忽必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讽刺和嘲弄,“他们怀揣着保卫国家的热忱,我甚是赞同。”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宋朝人的嘲讽,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这种忠诚的“赞赏”。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之下,宋朝的命运似乎已经岌岌可危,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之中,宋朝的子民们仍然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这种精神,即使是蒙古人也不得不表示“赞同”。 赵匡胤的微笑中带着一丝深意,他的目光从容地掠过在场的人群,最后落在忽必烈汗的身上。他看到对方并没有因为他的提议而有所冲动,这让他对忽必烈有了更深的认识。忽必烈汗是一位深沉而有城府的君主,他的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 赵匡胤收回目光,转向即将出战的一名将领。那将领身材魁梧,一脸的刚毅之色,他是阿里黑,来自元朝楞郭尔部族,是将军窝楞郭尔的儿子。他在元朝的将领中赫赫有名,以勇猛无畏着称,几乎无人能在战场上与他匹敌。 忽必烈汗派遣他前来参战,显然是希望借他的手来给赵匡胤一个教训。 赵匡胤轻轻地摇了摇头,他转头看向身后的岳飞、韩世忠和杨再兴。岳飞与韩世忠神情自若,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做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他们的身影如同山岳一般坚定,让人感到无比的安心。 而杨再兴则显得有些激动,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狂热的火焰,他看着赵匡胤,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决心和信念。他的身影在赵匡胤的眼中显得异常高大,那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对皇帝的信仰,对敌人的无畏。 “让我去吧,让我去战场,让我为皇上效力” 他的心声仿佛在赵匡胤耳边回响。看到这一幕,赵匡胤深深地叹了口气。 “再兴。” “臣在。” 听到赵匡胤叫他的名字,杨再兴急忙走上前,生怕自己动作慢了,赵匡胤可能会改变主意。看着杨再兴那急切的神情,赵匡胤无奈地笑了笑,摇了摇头。如果不明真相的人看到这一幕,还以为他急着去结婚呢。 “不要让大宋朝的脸面丢掉。” “陛下请放心,臣绝不会让您失望。” 赵匡胤对杨再兴非常了解,所以并不担心。 之后,忽必烈下令安排桌椅,两位皇帝面对面坐在距离三米的位置,一起观看即将到来的决斗。 实际上,忽必烈和赵匡胤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尽管忽必烈摧毁了宋朝,但在赵匡胤看来,这只是生存的测试,在他所处的时空,赵匡胤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至于忽必烈,他恨赵匡胤的理由并不多,甚至想过如果他们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那将会非常有趣。两位皇帝的第一次见面,他们相互欣赏,甚至有些遗憾没有早点相遇。 “开始。” 坐定后,忽必烈汗宣布。 随后,阿水和杨再兴同时到达已经清空的空地。 杨再兴手持长矛,而阿术则挥舞着两把巨大的斧头。就体格而言,阿术显然更健壮、更高大,是典型的北方人。 在体格上,阿术明显更为健壮且高大,可谓是典型的北方体型。相比之下,杨再兴的身材较为瘦弱,但切莫因体型大小而轻视他。 两人互相打量着对方,阿术的脸上毫无表情,仿佛对对手毫无兴趣。然而,事实上,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引起阿术的兴趣。在多次与宋军作战后,他对将军们抱有轻蔑的态度,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说,他认为没有一个能称得上是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