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第1466章 覆巢计划矿藏终现
“他们总得购买食盐、粮油等等必须品,以物换物不是不行,但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耕作效率,同时也影响我们收取税务。 铜钱的确可以冶炼成青铜兵器,但一来没有冶炼的工具,二来我们也准备向朝廷申请,将扶桑的铜钱全部改成铅制或者纸币,如此便可消除这个问题。” …… “大将军,咱们虽然收走的他们书籍,但他们识字还是挺多的,活字印刷术也不算难,他们若是暗中重新誊写怎么办? 我们也没办法时刻监视着他们。” “杀!” “那他们口口相传呢?这我们也没法时刻盯着他们吧!” “那他们还要有机会传呀,能读书识字的大多都是大名、勋贵等等,你要抄没他们的家产,这些人你觉得他们会束手就擒吗? 反抗的就是敌人,一并砍了就是!” …… “大将军,收集书籍倒也还好,但这扶桑文字我们也不认识,即便是锦衣卫随行,这也是需要极长时间!” “李指挥使,这个无所谓,先从书名下手,先筛选一遍,运回大明让四夷馆的人第二次筛选就是了! 或者抓一些懂大明文字的扶桑人,将他们分开关押写清单,对不上都凌迟处死,你看看他们敢不敢作假蒙蔽我们?” …… “大将军,古玩字画要不要?” “老乌,你昏了头呀,扶桑的那些东西要了干啥?那不是给扶桑保存了一些物件吗,跟灭绝计划不是相佐了吗? 当然了,他们从我们大明弄到的古玩字画还是要留下的。” …… 又是近两刻钟时间的讨论,众将将心中的疑惑都问了一遍,洪承畴和卢象升也都解答了一遍。 “诸位这个计划称之为覆巢计划,覆巢之下无完卵,诸位对这个计划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听得众将头皮都有些发麻,但眼中却满是兴奋之色。 若是这十项清扫策略彻底的完成了,那若干年后,扶桑就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一个世世代代为大明生产粮食和提供其他物资的地方。 扶桑的文字会不会被传承下去? 肯定会,但随着一代代人的老去,文字和文化、历史会逐步减少,直至成为传说。 没有工匠,他们就没办法冶炼、制造各种大型的工具,但盖个茅草房、做个凳子、桌子或许是可以的,想要建造大型的建筑想都不要想。 最重要的是扶桑的矿藏,虽然扶桑国土狭小、矿藏也少,但只要这些掌控在大明手中,日复一日的开采,终有一天会被开采完。 留下一个没有矿藏的疆土,即便是他们暗中留下一些工匠的技术,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九州岛和琵琶湖的两次大战,覆灭了扶桑一百二十万人,此次的清理估摸着至少还能干掉十万人左右。 因为缺衣少食和关东大洪水,那至少还要死伤几十万。 青壮年死了七八成,扶桑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有发展,以大明如今的发展速度,几年之后他们都不敢想象,扶桑是永远没有机会了。 洪承畴站了起来,扫视着众人:“诸位,覆巢计划你们都已经很清楚,但有四点一定要注意, 其一,不得乱杀无辜、奸淫劫掠,没有向我们动手,那绝对不可动手,违者斩。 但只要他们敢龇牙,即便是没有实质性的动作,那也可以直接斩杀。 其次,不得与扶桑女子通婚,违者斩! 其三,不得私藏抄没所得财物,违者斩! 其四,抄没所得财物由专人负责清点和看守,私自打探财物明细和透漏财物明细者,以泄密罪论处! 以上四点,由所犯之人开始皆向上追查三级,各部累计触犯十次,你们这些指挥使一级的人就等着回京进诏狱吧! 诸位,胜不骄,千万不要倒在论功行赏的前夕,否则本将也保不住你们! 本将说的可明白吗?” “明白!” “大声点!” “明白!” 十几人齐齐怒吼,脸上杀意腾腾。 心中都在下定决心,回去后一定要宣导清楚,敢给他们惹事儿的,他们亲自动手弄死他们。 “行了,该说的我都说了,各部回去后,各部一天内将参与清理的队伍以及各部分工合作的计划报上来。 余者沿着海岸线前往关门海峡,然后在福冈驻扎等待军令。 曹变蛟指挥使和曾献大人留一下,本将有要事相商,其余人都散了吧!” 众将抱拳行礼后,领命而去。 洪承畴看着卢象升和监军方正化:“建斗,你去督促一下各部,汇总各部计划,顺便将我们的后续计划写一下,等会儿和战报六百里加急送回北京城!” “好!” “方监军,劳烦你将战报再写的详细一些,还是按上次九州岛的方式写!” “大将军放心,交给我!” 方正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洪承畴话中的意思很清楚,战报写两份,一份是真实的,给皇帝看的,一份是假的,给群臣做样子的。 待两人走后,洪承畴亲自给两人倒了杯热茶:“两位先喝杯茶!” 曾献和曹变蛟两人面面相觑,实在是想不通大将军留他们一个户部和一个军方的干什么? 曹变蛟端起茶喝了一口后,低声道:“大将军,可是有任务交给我们勇士营?” “的确是。” 洪承畴点了点头:“而且是非你们勇士营和曾大人配合不可!” 此话一出,两人顿时来了兴趣。 洪承畴则是走到挂着地图旁,用笔在地图上圈出一个地方:“据锦衣卫探查,岛根县大田城有一座银矿, 这座银矿发现于延庆二年,也就是元至大二年,距今已经三百五十多年了。 但这座银矿发现后一直没有怎么开采,到扶桑大永六年,也就是大明嘉靖五年,这座银矿才开始开采, 嘉靖十二年,这座银矿年产白银百万两。 到庆长七年时,也就是大明的万历三十年,年产五十万两白银。” “什么?这怎么可能?” 曾献惊呼了一声,砰的一下子站了起来,冲到了地图前,呼吸有些急促的盯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