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第451章 大明内参未雨绸缪
“陛下要重修大明一统志?” 孙承宗有些错愕,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问到大明一统志。 “陛下,大明一统志是大明官修地理总志,洪武三年由魏俊民、黄篪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编写的, 景泰七年成书,李贤、彭时等复修,于天顺五年四月英宗赐名为《大明一统志》, 弘治、万历年间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距今至少有四五十年没有重修过了。” “陛下,当时因纂修的时间仓促,参加人员多杂,书中也存在着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等弊病, 臣也通读过几次,里面记载的户口、田赋、官制诸大政典极少,错误极多, 如果让臣评价,臣会给出八个字:舛错抵牾,疏谬尤甚。” 听着袁可立耿直的评价,崇祯面色有些发热,毕竟是自家祖上干的活太粗糙了。 “陛下,重新大明一统志是好事,但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大,现在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陛下,蒙古诸部未定,建奴未横推,濠镜还未归还,大明就不算大一统,既然不算大一统,现在修大明一统志就有些浪费了。” “两位爱卿,格局小了呀!” 重新笑了笑:“何止蒙古、建奴,还有朝鲜和扶桑、暹罗、西域呢,说不定他们以后就是大明的朝鲜省、暹罗省、西域省了。 咱们要么不修,要修就一次性修完。” “陛下圣明!” 两人听着皇帝话也笑了,也松了口气。 他们真怕皇帝因为取得了这些成绩就骄傲自满,就要忙着在王朝鼎盛时修书, 而错过收服建奴、蒙古诸部的时机。 “县、府、省都有地方志,朕在想朝廷能不能出一本类似地方志的书籍,叫【大明内参】,顾名思义内部参考,一个月更新一次。” “一月更新一次?” “大明内参?” 两人准确抓到了皇帝话中的重点,孙承宗轻声道:“陛下,恕臣愚钝,这个和大明日报的区别在哪里?” “大明日报的头版是朝廷的各种决策等等,其余版面都是各省自己的一些内容, 诸如政事、奇闻异事、商业等等,只在自己省、府、县内流转。 而朕现在说的大明内参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在各省府县内流传,定位是各级官吏和各行业从业者的枕边书,里面蕴含无数的经验和商机。” 不解释还好,一解释两人疑惑更深了,书中哪来的经验和商机? 看着两人疑惑的眼神,崇祯就知道智如袁可立和孙承宗这种名臣在思维、眼界上都是有局限性的。 只能引导道:“这是一件未雨绸缪的事情,等年后,咱们、星辰奖章的将士们也能刊印在上面,算是弥补朝廷层面的志刊吧!” 嘶…… 两人眼中满满的震撼之色,实在是皇帝的思维太超前,想的太远了。 如果这本大明内参能完成,再加上大明日报,那真就是足不出门知天下了。 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各个商家案头的必备书籍,因为里面可能会蕴含无限的商机。 而且皇帝的解释中透露出了很多消息,诸如学府教育等。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研讨的时候,他们就有所猜测皇帝可能会对学府改革的,结合大明日报、龙井关国子监监生们的处罚,似乎就能解释皇帝对孔家打压的原因。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佩服!” 孙承宗感叹了一句:“陛下,臣等怎么做?” “这只是一个规划,暂时还无法实施,你们先思考一下,做做规划和样稿,物色合适的人才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日能完成的, 朕希望某一天时机成熟了,一声令下就能动起来!两位可明白?” “陛下还年少,已经做的很好了,纵观历代皇帝在您这个时候能做到这个样子的,都是极少数,未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 “大好的时光可不能浪费在等上面了! 朕可以等,但万千百姓等不起呀,能早一天就早一天,只是要辛苦两位了!” “陛下这话让臣等汗颜了,是臣等愚笨,未能为陛下分忧!” 袁可立和孙承宗两人听着崇祯的话大受震动。 “好了,咱们君臣三人就不用这么客套了,差不多中午了,陪朕用午膳吧!” 崇祯说完看着王承恩:“大伴,通知御膳房多做几个菜,送到御花园吧!” “两位爱卿,咱们去御花园坐坐,透透气!” 两人立刻行礼,跟在崇祯身后。 只是刚出武英殿的殿门,就看见李若涟急匆匆的从远处跑了过来。 看着脸色凝重的李若涟,崇祯叹了口气,转头看着袁可立两人:“又来事情了,两位爱卿先等等吧!” 说话的功夫,李若涟就到了跟前,立刻朝着崇祯行礼。 “陛下,锦衣卫从绍兴府传回密报。” “绍兴府?” 崇祯有些错愕,随即反应了过来,脸色瞬间严肃了起来。 “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