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第602章 授业之恩
岳川低估了一件事,或者说疏忽了一件事——古人对秘方的看重。 各行各业,对于经验和手艺的传承都是出我口、入你耳。 某些家族传承,都是父传子、子传孙。 每次干活时,家中的女子都不得旁观。 不仅仅是自家娘子,也包括自己的亲闺女。 因为女子注定要嫁出去的,如果知道了娘家的某些秘方,到了婆家会不会继续保密? 如果婆家开明还好说,要是摊上一个糊涂的丈夫,或者势利的婆婆,一门心思要这个秘密,女子不是两头犯难么? 要是婆家家道中落,丈夫、孩子得了病,急需用钱,女子十有八九要靠手艺挣钱养家。 手艺传子不传女,倒不是老封建,而是为了这些女儿出嫁后的幸福着想,免得她们到时候为难。 对于古人来讲,手艺就是吃饭的门路。 会一门手艺,就如同有了一个饭碗,一家人甚至子子孙孙都能吃喝不愁。 能够传手艺的,不是父子,就是师徒,两者都是要养老送终的。 所以,胡一拿到几张“方子”后乐得眉开眼笑,一步三跳。 所以,姜大郎听说岳川要教他手艺,当场下跪磕头。 要不是双方身份差距太大,姜大郎当场就要喊一声“师父”,拍胸脯保证给岳川养老送终。 岳川对秘方和手艺不看重,主要就是上辈子的世界里,知识太廉价了。 打开抖音,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小姐姐跳舞,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炒菜的、做饭的、打铁的、算卦的、变魔术的…… 各行各业,想要什么有什么。 往前推二三十年,资讯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消息的获取途径十分有限。 就拿炒菜来说。 那些做菜的电视节目,高薪请的五星级酒店大厨,有些还是什么什么奖项的获得者,在摄像机前教全国观众做菜。 然后就是“咔嚓咔嚓”一顿乱剁,刀工那叫一个漂亮、利索。 观众们学会了吗? 眼睛说:没有。 手说:还好你没有,要不然我就没有了。 各种食材下锅,“哐当哐当”翻炒,颠勺甩锅,那叫一个花活。 观众们学会了吗? 眼睛说:没有。 手说:还好你没有,要不然锅就没了。 关键的时候来了。 调味的时候,大厨在一张米长,放了几十种上百种调味料的桌子前快步走过。 小勺子挑着各种调味料放到大勺子里,大勺子往锅里一倒,哐哐几下,成了。 这时候,还得秀一把大厨对调味料的掌控。 蒙着眼睛,用手捏盐、捏味精。 捏一克,放到秤上,就是一克。 捏十粒,数一数,还真是十粒。 就问电视机前的观众,你学会了没有吧? 一张桌子几十种上百种调料,观众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更别说用量了。 看了,等于没看! 而这,就是二十多年前央视美食节目的水平。 有真本事的人不愿意教。 这是行业里的规矩。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而到了抖音上,各种美食博主层出不穷。 虽然他们刀工没那么炫、甩锅没那么帅,取料没那么快…… 但是,他们会真正用心的告诉你每一种食材怎么处理,每一种调料叫什么名字,该什么时候用,用多少。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磕头作揖,求观众老爷给个三连,点个催更。 岳川也一样。 教人从来不藏着掖着。 做年夜饭的时候,几乎是揪着胡五、胡六的耳朵,从焯水开始,给他们重新复习一遍。 在岳川心中,知识的生命就在于传播。 正因为横向的传播,知识才能演变成文明。 正因为纵向的传播,知识才能书写成历史。 所以,岳川理解不了姜大郎跪地磕头的行为。 “不就是一个鸡蛋灌饼么?何必这样。你起来,起来!” 姜大郎连忙起身,但是跟跪着的时候好像没什么区别。 岳川回想了一下,缓缓讲述鸡蛋灌饼的制作技巧。 连带的,又把煎饼果子也说了出来。 “你家娘子腌制的小咸菜不错,倒是可以配在饼中。” 听到别人夸自己娘子,姜大郎顿时憨厚的笑了,脸上红红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哦对了,你可以试试,制作一些鸡排,就是把鸡肉做成饼状,用猪肉也行。夹肉的话可以额外收钱。” 姜大郎小声问道:“先生,这饼要是卖两个钱甚至三个钱,别人会不会戳脊梁骨啊?虽然某脊梁骨短,不在乎,可是这……这也太贵了……” 岳川摇了摇头,“一分价钱一分货!只要你手艺好,味道美,用料足,别人付钱也付得心甘情愿。不过有一个问题……” 炉子! 姜大郎卖炊饼的话,只用推着小车就行了。 炊饼都是在家里做好的。 而鸡蛋灌饼和煎饼果子都是现做的。 也就是说,姜大郎得带着炉灶。 除了炉灶,还得配套的锅。 这些东西要是让姜大郎自己去琢磨,估计琢磨一辈子也弄不明白。 岳川摆了摆手,“你先回去,明日再来此处,我送你一个大礼。” 姜大郎立刻跪下磕头,“多谢先生,多谢先生。” 岳川一念回到土地庙,找了材料就开始制作。 没多久,制作煎饼果子的煎饼鏊子就做了出来,这个锅也能凑合着做鸡蛋灌饼。 只是在制作炉灶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理论上讲,最好用的就是煤炉。 但姜国还没有蜂窝煤,更没有煤炉子。 煤油炉子也不错。 柴火炉子的话,有点不适合。 毕竟制作过程断断续续,柴火炉子的火力不好控制。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东西集成在一个小推车上。 还有一个问题是,集成后的小推车,姜大郎摸不着,也推不动。 这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