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先生别担心,朕不是皇帝!第248章 最大的隐患就是贵族的组成
“先生……” 听到几人的话,嬴政却是并未着急表态,而是不紧不慢的看向了赵龙,“先生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我?” 听到嬴政的话,赵龙笑道,“要我说,要是秦朝的秦始皇,倒也不至于非要杀人。” “哦?先生如此认为?” “很简单。” 赵龙说道,“杀人是为了什么?说白了,立威,是吧?” “嗯,可以这么说。” 嬴政听了缓缓点头,杀人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阻挠等阻力,而之所以有人敢反对,而且是一群人敢这样,那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有反对的必要,而是可能遇到的威慑不足,故而如此。 所以,说白了,杀人,就是为了立威。 杀掉一帮敢于质疑,敢于阻挠的人来维护自己,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威信! 汉武帝登基的时候,那是道家思想主政,讲究一个无为之治,朝野上下的王公贵族们对皇权,在这样一个思想潮流之下,没有足够的尊重。 汉武帝确立儒道,就是为了让这帮上下的朝臣,对自己拥有足够的尊重和臣服。 结果自然有人反对,那汉武帝就是能通过一次次的杀人来降低反对的声音,减少阻挠的力量。 但是秦始皇不同! 秦始皇嬴政,本身能够施展的威严,那是不用杀人都能有的。 所以,干嘛要杀朝臣呢? 这不符合他的帝王之术。 当然这一点上,李家那位和朱家那位,和秦始皇嬴政的影响,还是都比较有差距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君威是不小,但是,纵起一朝,观其一生,都被关陇集团所影响着,李世民的不少改革都得小心仔细,所以, 他实际上的君威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那些人,还不能轻易杀了。 唐太宗对朝臣百官的仁慈,那很多时候,是不得不仁慈。 当然,明太祖朱元璋就不同了。 我在面对反对的声音和威胁的时候,老子不但杀,我还大杀特杀! 他无上的威严,就是靠着杀朝臣来确立的。 所以,这三个君主,可以说是大一统王朝里君威最甚的三位,但各有不同。 当然,嬴政之所以如此,那不只是因为他的帝王心术了得,同时也是沾了时代背景的光了。 因为他是顺承春秋战国的,在他的时代,王权的概念本身就强,再加上他干了前无古人的伟业,那本身的威严,更是无与伦比。 “始皇帝本身就是有威严的,他要推行一个东西,未必需要杀人。” 赵龙说道,“当然,也不能说他干什么,然后下面一点反对的声音都没有,这是两回事……” “呵呵,先生此言有理。” 嬴政听了一笑,“愿闻其详,还请先生能详细的讲一讲?” “这有啥?其实道理也简单啊。” 赵龙说道,“因为皇帝是天下的皇帝,包括关内和关外,关内是多少人?关外多少人?这是有区别的。可大秦的政治集团,出现了很极端的地域性问题,上层贵族,中层贵族,几乎全都是关中老秦的,那问题就出来了,皇帝要统治天下,权贵却都更要侧重关中,要是关内关外差距太大,沟壑一直都存在,这是要失衡的……” 嗯? 听到赵龙的话,众人脸色,纷纷一变。 确实如此…… 赵龙的话,一点都不假。 但,在以自己立场利益的前提下,谁都不认为自己的主观是错的。 “其实再说的白一点,为什么秦朝末年关东有那么多反秦的力量?” 赵龙笑了一声,继续说道,“跟这个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哦?” 嬴政听了马上问道,“跟这个,也有关系?” “那当然了。” 赵龙说道,“秦朝施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啊,集权是什么?把大权和决定权都收归中央,这靠的是武力强迫你同意的,也就是地方本身的权利被抽到上面去了,下面靠着这个高压的制度维持着。 可中央集权制的中央要是不够强了,守不住这些权利了,那地方就会因为巨大的权力真空而必然滋生数不清的争权势力! 这些人为什么反秦?精英阶层带的头,不就是为了权利吗?是不是?” “那自然是了。” 嬴政听了,叹笑一声,“富贵既是权,权既是富贵。不为王权,不为富贵,六国复国何焉?” “所以嘛,他大秦这个中央集权制,贵族全都在关中,大部分都是老秦人,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赵龙说道,“这其他地方的精英,地方没有权利,朝廷的集权不能参与,是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这机会不大的时候就忍着,机会要是来了,干嘛不反?” 嗯? 这自然是…… 地方要好处,地方几乎不给他们什么好处。 中央? 中央压根不让你参与! 所以,他们岂能不气? “可,大秦毕竟是一统了六国啊!” 冯去疾听了,马上说道,“大秦一统六国,老秦权贵从头到尾,都是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不说,这其他地方的人,能确保对大秦忠心吗?因此,我且认为,于公于私,大秦的朝廷,那是不能把真正的权利交到老秦权贵之外的人的手里的!” 没错,冯去疾这一帮老秦权贵们,那也是有理由的。 大秦从羸弱到强盛,最后一统六国,靠得是谁出力? 老秦贵族们出力最大! 当然,百姓出力才是最大的,但是谁让百姓没有话语权呢? 贵族也就自然认为自己出力最大,帮着你王室发展壮大还一统六国,这功劳能说不大吗? 就一句话,我为大秦流过血! 当然冯去疾祖上也是给大秦流过血的,不但有主动流血,还有被动流血,比如他先祖冯亭,就是被白起给杀了的。 再加上,其他地方的确是被大秦灭了国的,所以这些被征服的地方的人,那就真的值得信赖了? 只能说,未必。 别说他们了,就连那些函谷关外的郡守县令,在秦末的时候,该跟着造反的,也是丝毫不含糊。 所以,这些事情,没法保证。 但! 像这样影响朝廷未来的大事,不可能只任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默许这样的矛盾一直存在,那早晚有形成巨大沟壑,从而把帝国撕裂的那一天。 只能说,这样的隐患和矛盾,就算是嬴政,那也没有给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