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第591章 不算意外只能说有点突然
楼令虽然不是那么了解春秋时代的历史,但对战国时代的历史了解不少。</p>
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造就了华夏文明的璀璨,很多思想领域的哲学便是产生在这两个时代,许多科技造物也是在这一时期并发出来,随后流行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p>
这不是在开玩笑!</p>
从春秋出现那一项文学,一直到西方文化入侵,诸夏大地的文学领域一直是在打转的状态,几乎就是一成不变。</p>
当然不是没有出现新的能人,其实很多学者进行学术创新,只是新写却是利用了古人名气的例子太多。</p>
其中从孔子旧宅墙壁里面挖出诸多着作,无疑就是最大的学术造假。</p>
就是其中的一种,东汉在汉灵帝时期进行多字拓印算是一种扩展,到北宋研究出活字印刷术才使得印刷术得到革新。</p>
至于化学?术士就是玩化学的一个学派,只是他们走歪了道路。</p>
从有术士的那一刻起,多种化学就已经被研究出来,诸夏往丹药的研究道路狂奔。</p>
炸炉这种事情在术士的炼丹过程中很常见,说不定很多现代威力大的扎(故意错字)药就已经被搞出来了。</p>
所以是什么?提到华夏的文化,绕开春秋和战国这两个阶段,基本就失去了基点。</p>
璀璨文化却是有其相关代价的。</p>
例如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典故背景是范氏灭亡,有人要进去范氏的家宅偷走一个用于敲响来发出警报的青铜钟,他以为只要自己掩住耳朵,挪动发出的声响就所有人都听不见了。</p>
以范氏的灭亡来贡献“掩耳盗铃”这么一个成语,没有人会深究动荡中死了多少人之类。</p>
然后,另一个“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成语,背景故事则是智氏灭亡,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瑶的知遇之恩,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所产生的典故。</p>
类似的事情极多,大多数成语的背后,反正作为主人翁的结果都不太好。</p>
魂穿的楼令其实也创造了不少的成语和典故,只是有些在当代成为名气让楼令得到助益,不少变成了政治舞台的筹码,有的则是会被后人拿来激励自己或是鼓舞他人。</p>
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p>
楼令知道扩张一定会是以战争为手段,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死伤,只是无论他有没有改变历史,春秋战国一样是战争频发,死伤于战争的人不会少。</p>
“让晋国来完成一统或是成为天下共主,反正不会比秦国差。最好还是由晋国来达成疆域大一统。”楼令坚持这个观念。</p>
能够完成大一统的话,谁去做到都一样,真的不会太颠覆的改变。</p>
秦国实施一统的做法非常野蛮,走到哪里就是屠杀到哪里,不知道多少手无寸铁的黎庶死于惨无人道的杀戮,脑袋成为“虎狼之士”邀功的证明。</p>
残暴的秦国完成了疆域一统,他们连守住基业两代人都办不到,从疆域大一统到帝国灭亡,维持疆域一统也就十五年。</p>
后来要是没有刘邦,或者说楚汉相争的胜利者是项羽,能不能继续保持大一统,真的相当难说。</p>
所以了,刘邦固然是延续了秦国的大一统理念,历史贡献却是极高。</p>
换作楚汉相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他继续搞分封那一套,便会证明大一统理论的错误,也许诸夏大地会像欧罗巴那样,从远古到长久以后是列国林立的状态。</p>
“要是晋国能够完成疆域大一统,我一定会负责实施思想大一统!”楼令知道历史答案,不用再绞尽脑汁,也不必一一试错,照抄历史的答案也便是了。</p>
</p>
老刘家很猛,不止是老刘家出的皇帝最多,跟他们干过的事业有关。</p>
汉高祖筚路蓝缕才开创汉帝国。</p>
轮到汉文帝稳定了帝国的人心。</p>
到了汉武帝可不止致力于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顺便还办成了思想大一统。</p>
后面的汉宣帝更是开拓西域,使之丝绸之路出现,更是一直维序下去。</p>
未来的历朝历代,遇到了什么难事的话,翻一翻老刘家的帝王起居录,总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解决办法。</p>
很多人只知道始皇帝完成了大一统,不知道大一统也分疆域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要完成后面那点,其实难度更大,起到的影响也是最大。</p>
为什么后面改朝换代,新的王朝总是致力于恢复前朝的完整疆域?正是因为思想大一统在发挥影响啊!</p>
没有相关概念的文明或民族,他们也有祖先一度开拓并占领了很广袤的土地,衰弱下去或是发生改朝换代,相关栖息地总是越缩越小。</p>
世界上独有华夏文明哪怕一时衰弱,所占栖息地却是一直在增加的状态。</p>
呃,也不绝对,比如自喻正朔的赵宋,还有不可名状的两个时期,所统治的疆域面积比前朝少。</p>
楼令不知道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是哪一年,到底该是以田氏代齐开始算,还是从三家分晋算起。</p>
不过,对于楼令来说那不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他却是可以创造历史。</p>
“什么时候启程前往‘临淄’呢?”阿娇、三位媵以及一些儿女到了‘新田’的家宅,不出意外会居住很久。</p>
楼令答道:“大概一个月之后吧。”</p>
阿娇又问道:“会带武一同前往吗?”</p>
“自然。”楼令颔首道:“情况有些特殊,需要让齐君亲眼见一见武。”</p>
如果不是关乎到一家之主的信誉,讲实话就是阿娇不想楼武成为小宗之主。</p>
那是嫡子才有的待遇,只有极个别情况之下,非嫡出才成了小宗之主。</p>
而让楼武成为小宗之主,不止关乎到了楼令的信誉,其实牵扯上了郤氏。</p>
当初,楼令要让楼武成为小宗之主,原因是需要拉拢韩氏。</p>
搞到后面,讲出去的话必须实现,同时需要照顾郤氏的感受。</p>
说白了,楼武是霞姬所出,霞姬来自郤氏,没有那么一回事也就罢了,有了那么一件事情,最后食言却变成在膈应郤氏。</p>
“你所说的情况特殊,是因为武的身份?”阿娇明知故问。</p>
楼令没有回避,说道:“确实是因为身份的问题。不是嫡出,却是要求娶齐国翁主,难度会比较大。”</p>
阿娇有些担心地问道:“会被拒绝?”</p>
“看我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楼令就实答道。</p>
其实,齐国答应之后,阿娇还是有额外的担忧。</p>
姜姓吕氏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他们长期与周王室通婚,在血统的优越性方面胜过很多诸侯。</p>
那个也是齐桓公当时轻易可以举起“尊王攘夷”大旗的主要因素之一,换作其他诸侯哪怕能接棒,势必会起更多的波折。</p>
晋国接棒就发生过不少波折,到最后完全是强摁着周王室与齐国答应下来,后面历代周天子或齐国之君没少反抗,法统方面也没有齐国那么名正言顺。</p>
阿娇一直犹豫要不要反对,其中未免没有担忧后面楼氏会分裂,乃至于发生小宗代大宗的事情,尤其是楼令要将“河阳”划出去给楼武分宗。</p>
可别当阿娇什么都不懂。她受过很好的教育,论管理家族等方面一点都不差,乃至于必要的时候还能够统兵作战。</p>
当代的贵族男女都是那般,尤其是有封地的男性贵族和有食邑的贵女。</p>
阿娇的嫁妆之中当然也有食邑,长期以来由她去进行治理。有食邑,怎么可能没有私军,跟其他人相比就是私军多寡的区别。</p>
嫁给楼小白的福姬,她的嫁妆之中一样有食邑,面积和人口比阿娇多,加上随嫁的武士,合起来的私军多达三千。</p>
不要以为三千私军很少,应该说数量已经很多。</p>
毕竟,当前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他们全国上下能够集结起来的军队也就三千左右。</p>
当前的阿娇是不知道楼令想要搞出南北的楼氏。</p>
所谓的北边的楼氏,自然是楼小白继承楼令的绝大部分遗产;南边的楼氏就是楼武这个小宗。</p>
对于楼令来说,楼小白或楼武都是自己的后代。</p>
两支楼氏一直团结肯定是最好。</p>
要是楼小白这一支保持强大,南边的楼氏没有理由脱离。</p>
若是继承了绝大部分财产的楼小白这一支被楼武那一支吞并,纯粹就是楼小白这一支无能。</p>
特别情况之下,北边或南边的楼氏被灭,起码能够保留其中的一支;换作有其中的一支干成了大事,族谱反正是从楼令这一代开始排;要是两支都一起被灭,只能说是活他妈该。</p>
楼令作为父辈以及基业的开创者,想法以及部署是这般,换成阿娇或楼小白、楼武的立场肯定就不一样了。</p>
</p>
那些想法,楼令肯定不会讲出来,一讲出来就要让阿娇跳脚,也会让楼小白和楼武注定兵戎相见。</p>
楼令不讲,他们就不知道吗?</p>
超大概率是不会去思考。</p>
原因在于一个家族分设小宗在春秋时代很正常,家大业大却是不分出小宗,反而是一种反常。</p>
“路过卫国的时候,有人送美女,你就收下自己用吧。”阿娇突然提到这件事情。</p>
楼令听得稍微一愣,做出哑然失笑的表情。</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