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小君子闲谈古代粮秣田产(心有所感)
今天这个日子算不上多么的特殊,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一章是在蹭热度,不过最起码我不会用这个赚钱。
可能是因为我写的小说不喜欢用太多不切实际的爽点,所以查的资料就会多一些,同样一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知识点也会有感而发。
粮食,这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古代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粮食到底有多么的重要,或许如今的我们永远也想不到古代种出一家几口吃的粮食有多么的不容易。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
郑国渠,也就是秦王政元年,韩国脑子一抽抽,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别说秦王政了,别是后代多不知道多少人对那位感恩戴德的。
据地方志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差不多也就是现在的一百一十万亩良田。
郑国渠正式造成了关中的沃土千里的梦想,但是这一个所谓的沃土千里,也只能够满足关中一地之粮秣。
而到了汉代,也就是小说之中所说的时代,北方大地上所记载的亩产,差不多就是亩产3石,折合到现在是二百八十斤左右。
这个数字,看似非常的多,毕竟按照律法来说,一家之口差不多可以有百亩的农田,若是这么一算,他们完全能过上一个不错的年景。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法律能够说了算的,但是你还必须要遵守律法。
一家之口,你没那个本事耕种百亩农田,没有足够的牲畜,基本全靠人力,基本是能够有十余亩的农田已经算是壮劳力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代很多人仍然热衷于生子,因为壮劳力,因为没办法。
可是在这些之前,百姓还要经历其他的问题。
其一,农田之力,所谓农田之力就是土地是否真的肥沃,要知道郑国渠灌溉改造的良田沃土,加上不断的耕耘养护,也不过就是三到四石之间。
那普通的良田又有多少斤两可以产出,而且这中原之地并不是处处沃土。
以北方来说,冀州的渤海郡,青州的东莱郡,胶东国,徐州的东海郡这些地方靠近大海。
有些地方的水能够灌溉农田,有些的地方的水,那叫盐碱地。
这些地方不能说种不出粮秣,只能说很难,很难。
这些地方的亩产,差不多也就是一石便是顶天了。
而这些地方的百姓,却也要活着,努力的活着,努力的耕种。
因为他们在别的地方没有田垄可以耕种,没有地方可以居住,甚至于他们就算发了横财,都买不到粮食。
很可笑的一件事,百姓们不但没有钱,有时候就算是有钱他们也买不到救命的粮。
古代有盛世,他们的以粮价很低为荣耀,但是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却又有多少次是这等盛世。
就进来说,因为已经出现了双季种粮,粮食的缺口已经大量的减少。
但就算是如此,康熙四十六年,仅仅江浙大旱,米价从7文/升涨到24文/升,这看似不多,但这只是一地大旱便有了如此大的波动。
而古代我等天灾的波动。
最惨的就是汉宣帝之子,汉元帝刘爽在位可能是干的太过扯淡了,上来做了三件混账事。
在后在位十六年,一共有十五年有灾。
第二年水灾频繁,第三年北地地震,第四年天降大旱,第五年彗星撞地人心惶惶,第六年终于迎来了饥荒遍地饿殍遍野。
而第七年冬天大雪纷飞,雪灾严重毁坏农田,加上第八年日食当空,再一次让百姓不知所措。
第九年地震,第十年黄河决堤不说,直接导致了第十一年的大范围水灾。
紧跟着第十二年和第十三年,接连两场地震,迎来了第十四年的天下蝗灾,几乎然诸多州郡颗粒无收。
最后第十五年,再来一场地震给这一场混乱画上了句号,然后第十六年刘爽终于心力交瘁的去世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生生的坚持十五年也挺不容易了。
当然想他这种密切的天灾实在也是挺不容易,但是天灾在那个年代并不算是少见。
从古至今,大家都喜欢报喜不报忧,所以史书之中可以光明正大的记载亩产多少,却不会告诉天下人,天灾之事平均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
黄河决堤更是平均八到十年肯定会来上一次,每一次便是纵横万里,泽国一片。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两家从来没有低过,顺带喷清粉一句,康熙年间永不加赋是真的,康熙年间粮价的确很低也是真的。
但是大清酋长康麻子年间的火耗巅峰高达八成,火耗是什么回头有机会再说,这个数字,那是把康麻子自己都给烧进去了么?
而这八成的火耗,是百姓承担。
粮价在最艰难的时候达到了一石数千钱的孽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