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956章 楼兰覆灭
兰瀛道:“难道你不怕死?” 王玚冷笑道:“死有何惧,为国而死,本官也可名留青史了,而且有整个楼兰陪葬,本官荣耀至极。” 兰瀛再也忍耐不下去了,大怒道:“本王这就杀了你!” 王玚道:“动手吧,本官早就盼着这一刻呢!” 兰瀛语塞,“你……” 无奈,这次交锋,兰瀛彻底败了,他根本说不过王玚,而且面前这个大宋使者已心存死志,但是他根本不敢杀他,一旦杀了王玚,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可是留着他,有什么意义呢? 如今,王玚在楼兰成了烫手的山芋,杀不行,放也不行,而且宋国大军很快就要抵达,楼兰的实力甚至无法抵挡宋国的一县之兵,更不用说更加精锐的骑兵,而且后面还有凉州军,兰瀛可是知道,凉州军将嚈哒人打的溃不成军。 就这样,兰瀛决定试一试,随后他修书一封,然后派人送往长安,他知道,前线这些将领没有权利做主,只有刘义隆才能决定楼兰的命运。 此时,颜师伯的黑风军已经接近扦泥城,五千骑兵,黑色铠甲,黑色战马,给人一种肃杀之感。 乌善站在城头,看着黑风军,心中的担忧更加强烈。 颜师伯只是震慑楼兰,毕竟骑兵无法直接攻城,虽然扦泥城不算太大,也不是仅仅凭借骑兵就可以攻破的。 兰瀛也来到了城墙上,他看到黑风军也是被震惊了,他没想到,宋国骑兵如此精锐。 没办法,楼兰是小国,在西域都属于中等偏下,所以,面对宋国如此精锐难免有些恐惧。 不过好在对方只是骑兵,所以在城里还是安全的。 随后,兰瀛道:“加强防御,希望宋皇陛下可以放过我们吧。” 虽然局势已经这样,但是兰瀛并不后悔,楼兰自古就是反复无常,看重利益。 这次嚈哒入侵,楼兰出兵是最少的,不是说是人数,而是比例。 有的国家出兵五百,可是这已经是他们半数兵力了,而楼兰有兵五千,却也只出兵一千。 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像精绝,三千兵马,居然出了两千,几乎是尽全力,所以这就让楼兰被其他西域诸国不满。 然而没有这件事,可能其他西域诸国也就是发发牢骚,然而当楼兰挑衅宋国,这就让其他西域诸国开始看笑话。 就这样,楼兰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一个西域国家想要帮忙。 当日,神箭军也来到了扦泥城下,刘义恭看着扦泥城鄙夷不屑。 刘义恭道:“颜将军,这就是楼兰的都城?” 颜师伯道:“是的,自从汉朝时期从楼兰城迁到这里,扦泥城就一直是楼兰都城。” 刘义恭道:“都城?笑话,这等城池我大宋一击便破。” 颜师伯道:“吴王殿下,如今楼兰已经派人去长安,不知陛下会如何决定?” 刘义恭道:“颜将军放心,皇兄不会朝令夕改,同时楼兰在西域位置重要,这次机会岂能放过。” 颜师伯道:“确实,一旦掌控了扦泥城就掌握了丝绸之路的要冲,同时,西域诸国也都在我大宋的控制之下了。” 刘义恭道:“确实如此,如今就等皮将军的凉州军了。” 随后,二人返回大营,当天傍晚,刘义欣率领龙骧军赶到。 刘义恭道:“明日让龙骧军在城外逛一圈,让楼兰人见识见识。” 刘义欣道:“楼兰区区一小国,哪见过这样的阵势。” 三人相视一笑,不过三人都没有轻视楼兰,毕竟城内还有四千楼兰军,同时,城内还有三万多百姓。 曾经,楼兰只有一万多人口,千余士卒,然而从汉末开始,中原失去对西域控制,西域诸国得到了极大发展,后来中原混乱,更是无暇顾及西域。 直到宋国占据凉州,攻灭焉耆,西域诸国臣服宋国,然而还是有些国家并不十分服气,楼兰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几年,楼兰借助和宋国贸易,更是富有,同时,他们人口达到了三万,兵力也达到了五千,跻身西域中等国家行列。 这也让楼兰野心越发膨胀,想要脱离宋国控制。 西域诸国之间并不和平,所以宋国的控制让一些国家不满,他们不满足于贸易得到的利益,尤其西域诸国都越来越富有,他们看在眼里十分眼热,不过有着宋国压制,没人敢造次。 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只是统称,其实数量一直在变化,一些小国经常被大国吞并。 曾经的焉耆就是如此发展壮大起来的,然而却在宋国的攻击下破灭,这就让西域彻底臣服,不敢再挑衅宋国。 如今楼兰再次跳了出来,宋国不可能允许西域有胆敢挑衅的国家出现,这会打破西域的平衡,宋国现在还不能彻底解决西域问题,所以,宋国要在西域有足够的威慑力,灭国就是最好的办法。 焉耆的灭亡,让西域消停了很久,这次楼兰又可以震慑一下西域诸国,让那些有心思的国家把野心都收起来,等到宋国一统天下,收服草原,接下来就该对付西域了。 果然,兰瀛的奏章送到长安,刘义隆勃然大怒,然后连下三道圣旨,让皮豹子的凉州军迅速赶往扦泥城,并攻破扦泥城,以后楼兰王,不论死活,楼兰王室全部迁往长安居住。 就这样,皮豹子率大军星夜兼程,终于兵临城下,这一刻,兰瀛才知道,宋国不会放过他,他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随后,凉州军开始攻城,以雷霆之势攻破了扦泥城,黑风军第一时间包围王宫,凉州军则将剩下的楼兰军全部缴械。 至于楼兰百姓,宋军没有骚扰他们,并且不断安抚百姓。 兰瀛无奈,率楼兰王室出王宫向宋军投降。 皮豹子则没客气,命人将兰瀛放进囚车里押赴长安。 随后,楼兰降卒则被凉州军押到凉州,然后由劳教司接手,三万百姓留下一万,其余全部迁往宋国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