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成了张角师弟133
刘启一走,贾氏马上发作起来,喝道:“贾!文!和!对着启儿还用得着说这么模糊么!亏你”贾诩早已没了方才那神游四方的模样,一把手捂住了贾氏的嘴,说道:“我的好娘子!别说了好不!这是门口!不要让人听见啊!”贾氏眉毛依旧跳着,两只眼充满了怒火。贾诩有些“讨好”的把她拉进了屋,说道:“启儿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说得太多不利于他做事,他不笨,关键的那点一提就行!不过话说回来,你可是真疼他啊!”贾氏没好气的说:“我没用,生不出孩子!不疼启儿疼谁?”贾诩扬扬眉毛,不想再提这个话题,他不是没有过孩子,只不过那一阵日子很难熬,贾氏的孩子都夭折了
贾诩看着贾氏,往屋里走,说道:“孩子!哼哼!孩子!”贾氏没听清他嘀咕什么,进了后院去喂猪。贾诩进了书房,拿起一卷丝绸绘制的书,彷若珍宝,仔细的阅读着,两只眼如水一般的平静。只是若是此时有人靠近一看会大为鄙夷,丝绸上画着正是“男女打架”的图案,刘启的门派秘传——房中术!
刘启很紧张的进了军营,帐中为首的那名汉子瞅了刘启几眼,脸皱的更厉害了,粗壮的声音响了起来:“你多大了?”有些变音的口音让刘启很难适应,过了一小会才反应过来,刘启说道:“十五!”那名汉子一身甲胄,站起了身子,用手一拍刘启,刘启强忍着没晃动,但胸口处还是难受至极。
汉子总算是好看一点,说道:“虽然有些瘦弱,不过还凑合吧!”汉子居高临下的瞅着他,有些不屑的说:“虽然李中郎推荐了你,不过你既然是来分功的,在战场上就不要拖我们后腿!你这么瘦,有是啥参军,闭上你的嘴,在关上好好看着直到战争结束,懂?”汉子的话说得极慢,尤其是最后那个“懂”字拖得十分长,刺耳之极。
刘启点了点头,他此时已经估摸着这男子八成就是华雄,不过华雄也是将死之人,没必要和他争一时之长短!
男子果然是华雄,敲打了刘启一番,感觉有些满意,外加上他眼里的“混军功的人态度很诚恳”,又喜欢做些“杂事”,随手唤过副官,就打发他去了。在华雄眼里,这个参军既然想学些东西就随他去,只要不耽误他在战场上杀敌就行了。华雄的心里一直有股火,自打吕布来了之后,西凉系和并州系的冲突不断,更可恨的是他这个董卓手下头号大将隐然有贬成二号的意思,所以借着机会,他向董老大要了先锋,驻守虎牢。
刘启虽然读了点兵书,但真到了兵营,发现理论与实际确实差别很大。比如兵书上会说依着何种地形下寨,但不会告诉你怎么下寨,每个大营如何布置,陷马索等等陷阱如何安排却不影响大军正常的进进出出,更不用说士兵生活、排泄、废物等等如何处理,而且军士集合等等大有学问。刘启不知不觉中就被副官的讲解给吸引住了,刚入军营的那股愁思早就不翼而飞。
刘启听得仔细,丝毫没发觉到副官看向他的目光有些古怪,准确的说是看向他的脸上的“花纹”,不过由此可见,华雄确实比他好了不少。华雄虽然态度狂妄至极,但他的眼睛始终是盯着刘启的眼睛
华雄的军队很快就上前线了,华雄虽然是先锋,不过从洛阳到虎牢的官道很好,倒是省了不少事。顺便吐槽句,所谓的先锋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统印象中的“杀敌敢死队”,它的任务主要是“开路搭桥”,也就是搞好后勤,确保大军的行军路线正常。
在战国的时候,天下法,从侧翼突破,反复绞杀,一点都没有含糊的意思——骑兵永远是机动为先。不仅仅是如此,虎牢关的床弩让人眼神一亮,射箭千余步远,刘启曾试图单人拉开,可惜还是失败了,不用说别的就连射的箭都是用的长矛(参考《陈球传》中描述),倒是惹得华雄哈哈大笑。
边军就是边军,远不是内陆的农夫所能比的,几个回合下来,虎牢关前又恢复了素日的冷清,若不是担心马力问题(此时无马蹄铁),华雄早就带着人继续冲杀了。
华雄是寂寞的,庆了功后,两只眼有些无神,准确的说是有些嫉妒了,他此时很后悔,因为李蒙徐荣等人的任务是出关劫掠,和袁氏的军队野战!华雄身为大将,没有命令,自然只能留在虎牢关前,军中又戒酒,可想而知他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不过刘启倒也听说了关于华雄的趣闻,华雄者,叶雄也!这只是个老套的故事,华雄的父亲与一叶姓男子是八拜之交,那叶姓男子仅有个女儿,华雄的父亲被他缠得没法,只好挑一个儿子做上门女婿。华雄不是嫡长子,长得又壮实,叶姓女一眼就看中他(西凉的风俗,强者为尊),果然华雄过了几年就熬出了头,不过自他成名之后,叶姓女又让他改为“华”姓,仅仅挑了一个儿子继承香火。
刘启听了微微笑了笑,华雄的亲兵叶忠看他的眼神都有些不善,不过华雄却没在意。刘启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草原上另一个习俗,孩子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草原上很乱,女子被劫掠的事很正常,不过对于牧民来说,就算是妻子被劫掠后怀了孕,生下的小孩子也会视为己出。西凉汉羌交杂,互相影响很大,风气有些开放,不足为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