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摊牌了,我是始皇嬴政第117章 给岁月以文明
亦或者今日为善,明日就是恶。</p>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道的规律,一刻不停的产生变化和发展。</p>
一切概念都是不定的。</p>
“儒家用格物,分出善恶,尔后致知,并为后人总结出经验规律,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p>
许尚边走边继续道:“然而……善恶、高低、大小,乃至于沧海与桑田。”</p>
“站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高度,人们眼中的事物也会随之不同。”</p>
“现在儒家的格物致知,有些略显片面,距离格出事物本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p>
……</p>
格物致知。</p>
先秦儒家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明理是非。</p>
程朱理学则是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p>
朱熹的格物,就相当于穷究事物的本质和道理。</p>
从某种角度来说……与科学还是蛮像的。</p>
直至到了阳明心学。</p>
王阳明其实还是蛮老六的。</p>
正所谓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p>
此乃庄子之言,意思是有限的生命,岂能穷尽世间的道理呢?</p>
这是必不可能的事情。</p>
王阳明连续格了七天竹子,差点没让自己直接去见太奶。</p>
大病一场,毛都没能格出来。</p>
按照朱熹的说法。</p>
你格物格不出东西,就是你心不够诚。</p>
王阳明表示……我差点把命给赔上去,这还叫不够诚?</p>
老朱你的理学有问题啊!</p>
于是。</p>
王阳明直接于龙场悟道,整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p>
单从自己的无限心出发。</p>
格物二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p>
格,谓之正也!</p>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p>
就相当于时刻扶正自己的念头,调正自己的心态,以心应事,皆为格物。</p>
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p>
这时。</p>
“格物,本质。”</p>
嬴政剑眉紧锁,他可以理解儒家通过乌鸦反哺,幼羊跪乳,进而格出一些道理。</p>
可夫子口中的格出事物本质。</p>
何为本质?</p>
本质不就是那些动物本性道理嘛?</p>
旁侧。</p>
李斯和屠雎面面相觑。</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