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北巡与西征(八)(1/2)

作者:老蜻蜓

刀尖上的大唐第16章 北巡与西征(八)

夏州城下的这场战斗,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这些土生蕃儿明白了一个道理。

唐朝爸爸,还是你爸爸。

两军列好阵势,李承嗣不急进攻。

李都统初来乍到,总要让本地土着先表演,还得演个够。

时下还没有诸葛丞相七擒孟获的传说,但是,此中精髓李都统十分了解。常年与胡儿交往的李都统深知胡儿的秉性,那就是欺善怕恶。作为外来户,要立得住,首先就要胡儿们服,要胡儿们怕。

讲道理?

呵呵,刀子就是最好的道理。

刀子不硬,那也不必费那个口舌。

党项羌果然没让咱李都统失望,甚至都没让他等太久。

眼见唐军果然人马不多,很有信誉,气焰嚣张的山民们便率先发起进攻,呼呼啦啦就冲上来。

举刀盾的。

舞大枪的。

耍粪叉子的。

这一窝蜂跑哦,气势非常磅礴。

就是有点混乱,一去不回头的那种。

若是唐军作战,总要缓步逼近,在相距百十步的地方再冲锋。为什么呢?再壮的牛,他体能也是有限的。背着几十斤甲,前面跑猛了,后面怎么打。至于为什么要在百十步停一停,因为正好可以放箭。

好歹先射一波远程输出,遇囊糠的,可能直接就崩了。

党项的勇士们不同。可能是不懂节省体力,也可能是因为没有铁甲累赘,总之山民们是隔着大老远就开始加速,渐渐跑得飞快。

郑大帅赞叹,这都是要赶着投胎么?

看党项羌这般配合,李都统很想直接怼上去干吧。临了觉着还是不要太浪,该做的技术动作要到位。便下令耶律滑哥所部撤退,准备从阵后兜到外围去侧击,顺便勾引得对面的汉子们再跑快些。

果不其然,滑哥这边一走,山民们以为阵前的祷告灵验吓跑了唐军侧翼。于是,淳朴的山民们一个个顿觉神明护体、刀枪不入,气势更加如虹。

奔跑,奔跑。

跑向胜利,或者跑向死亡。

本来想再稳一稳,可是眼见着敌军彻底跑散了架子,李承嗣终于忍受不住。

面对梁军他哪敢浪啊,憋屈了这些年,简直要死。

今天难得抓到一次放松的机会……

在脑海里,李承嗣设想了几套方案。

比如,两翼包抄,中央突破。

比如,侧翼包抄,交叉突击。

比如,甲骑中央突破。

看一眼身边轻松惬意的郑副都统,李都统一声令下,中军擂鼓进兵,全线压上。他决定中央突破,给这黑厮秀一波。

正所谓文无是酸丁文人假托李靖所作。此时,他却将书本中的描写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

李卫公那繁复的叙述,不是瞎说,而是另有深意。其用兵之法,乃每个三四千人的军阵皆以步骑混编,士兵一专多能,灵活匹配。战时,每个三四千人的军阵,就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可以有效配合。

如此用兵之法,比步阵、骑阵各成大阵更加灵活。尤其是阵前的短促突击,伴随前进的骑兵可以及时给予步兵支持,远比从远处调兵支援来得有效。

须知,在战场之上,从将领看到阵前的需要,到两翼或后阵派遣骑兵赶到,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是根本来不及调遣。而且,战场遮蔽,主帅也未必就能及时发现。

噢!步骑配合,步骑配合,李承嗣这个步骑配合才是至高境界啊。

悟了悟了。

回去就改。

他的振武军,也要这样。

如此排阵可以大大提高步骑配合的效果,能大大减少骑兵看戏的浪费。

当然,要做到如此,对将官的要求也会更高。不过这不是问题,手下这帮杀才,都是积年老武夫,找出几个人才不难。

老屠子自觉在用兵之道又有新的领悟与突破,竟在将台上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踩得木台嘎吱作响。许是郑大帅过于兴奋,又或者今天这个将台质量堪忧,不知怎么,忽然一阵烟尘起,哗,台子塌了……

连郑大帅与台上的旌旗、鼓角,一起摔了一地。

“啊!”

幸亏胜局已定,幸亏啊。

本来是想在郑守义面前显现手段,谁想得到竟点通了老屠子的筋脉?

李承嗣事后有知,也不知该作何感受。

反正李都统这会儿是顾不上这些。

李都统出击,郑大帅塌方,再说滑哥这一路人马。

按道理,滑哥是应该借着地势遮掩,绕到外围兜回来侧击或者背刺。结果老小子才跑了一半就发现敌军已乱了。

滑哥将军当机立断,立刻改变路线,抓紧赶回战场建功,这再慢一步可就连口热乎的都吃不到了。义从军便如赶羊一般,围着党项羌转悠,把出骑射的绝技,玩命放箭。

早前的义从军那是要自备装具马匹,甚至要自备全部或部分行军干粮的。如今嘛早已不同,唐王财大气粗,除马匹和惯用兵刃自备之外,制式角弓与环锁铠都统一配给。除了不发军饷,跟牙兵也差不多。

因为杀得过于儿戏,有那么一瞬间,滑哥甚至在想,若西边的胡儿都这般囊糠,当初选择东归究竟是对是错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