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江照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零:醇国太后
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女,脸庞稚嫩,还带着一些婴儿肥,身着盛装,端庄大方的站在宫门口,旁边是马车。后面还跟着长长地仪仗队伍,看样子应该是公主出嫁。
这个人就是醇国太后。
小小的年纪便踏上了背井离乡,远嫁醇国之路。
一个女孩从此就要从依赖、撒娇、不懂事,走上独立、稳重、深谋远虑。
晚国距离醇国马车还要加上送亲的仪仗队,大概要走一年的时间,经过很多国家。
可公主似乎对这些途径的国家不太敢兴趣,对着这些自然景观秀丽的山川河流,似乎也不留意。
他这个年纪应该正是单纯,对什么都好奇,尤其是新鲜事物好奇的年纪。可他却表现出了,特别的冷静和老成。
一路上一直拿着一本书,即便马车颠簸她似乎也能静得下心来仔细的阅读。
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了醇国。
她始终不太多话,始终保持着沉默,唯有那本书形影不离。
他是从晚国远嫁而来的醇国皇后,醇国人对他自然也是尊敬。
当然了,这种尊敬是因为害怕他背后的晚国。
晚国和四纳国一样是一个大国,只是晚国和四纳国相距甚远。
宫中的生活,无论是晚国还是四纳国,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乏味罢了。
直到那个依稀有些太阳落上的傍晚,她急冲冲地、没有任何通报的踏进皇上的寝殿。
眼前看着两位醇国大臣,似乎正在费力的搬运着什么?
没错!
他们正费力搬运的正是醇国的皇上。
到了醇国,她、名正言顺的成为太后。
看着两个狼狈为奸还不知道羞耻的人,反倒还觉得很自豪的人,她愤怒,他心痛。只想将此二人就地正法,可是她别无选择。
虽然此时的他背后晚国,但是她却是孤身一人在此。
他不仅无法将这二人绳之于法,还会让自己也深陷险境。
既然如此,她想倒不如收入麾下,方便控制。
或许是女人的直觉吧,自从她进了屋子,就总觉得这屋子里面除了他们还有其他人。可又不知道在哪里,又是谁。
直到,两个心比鬼可怕的人说道小皇子和公主时,她的直觉才明朗了。
小公主和小皇子或许这个时候,就在这个屋子里看着。
于是,她趁着两个弑君的人搬运尸体时,扫视了一圈屋内。
果然,在这间屋子里最适合藏人的地方,便是那个柜子。
她也分明能从柜子上的缝隙,感受到小皇子和小公主此时此刻的伤心欲绝,但又必须强忍住的眼神。
小皇子和小公主可是醇国的血脉,一旦两人也出了事,这醇国的根基,就要彻底的动摇了。
眼下,太后的第一反应,便是要竭尽全力的保护小皇子和小公主的安危。
为了避免小皇子和小公主被两个狼狈为奸的醇国走狗发现,太后赶紧的找了话题,让他们离开。
可如此离开,太后觉得不太妥当。
透过衣柜的门缝,也看不清楚这人的模样,最好有什么日后能辨识的信物才好。
想来想去,太后觉得血丝玉最合适。
所以,离开的时候太后她将腰间的血丝玉,轻轻的取掉,当作故意在掉落在地上,但愿他们能捡到。
血丝玉可是晚国的圣物,只要时机成熟,一定能知道是晚国,一定能知道是她这个醇国太后从晚国带来的东西。
太后自从来到醇国就一直随身佩戴者血丝玉,朝中和宫中的人也大多见过。毕竟,这等稀罕物件,那些虚荣、又渴望可到晚国支持的人,又岂会不前来,顶着一张恶心的嘴脸夸赞一番、赏识一番呢。
可是,这两个小孩子却又未必见得,认识、记得这块血丝玉。
而这个时候,太后想到了四纳国时任训州太守的董桓董大人。
董桓虽然也不认识这块血丝玉,但是通过小皇子和小公主的描述,他一定能猜到这血丝玉的主人是谁。
董桓得了这血丝玉倒也还好,他也定会去暗着、明着的调查这块血丝玉。
如此一来,这血丝玉即便是丢了,太后倒也觉得值得,也不担心被晚国人知道。
董桓得了血丝玉,必定会上报四纳国皇帝,如此一来也算是已经埋下了伏笔。
如果,日后时机成熟,再次出现和血丝玉有关的事,若是再能和四纳国再扯上关系,那么,四纳国的皇帝又岂能袖手旁观,又岂能坐视不理。
一旦四纳国介入,晚国在醇国的势力也必定会有所忌惮。
还好上天垂怜,掉落在地上的血丝玉,被小皇子捡到。
太后离开之后,她安排自己最信任的人,一路保护小皇子和小公主,并且将他们故意往董桓所在的糜州引。
希望董桓大人能救下两人,能够帮助小皇子和小公主。
还好这一切都是按照她的计划在执行。
保护小皇子和小公主的人,直到亲眼看着董桓,将小皇子和小公主带回军营,才回宫向太后报了平安。
得知小皇子和小公主安然无恙,太后心里倒也就安心了。
董桓大人当时是训州太守,太后当年出嫁到醇国时正好路过训州。看着训州百姓的安居乐业,便让亲信前去秘密调查了这个训州太守。
想着训州距与醇国交接,或许日后有一天能够派得上用场。
而训州,或许也是她这一路上唯一多看一眼的城市了。
董大人也果真没有辜负太后的一番苦心,不仅在大街上认出了小皇子和小公主,还带着他们一路打到了醇国的京城比州,让醇国元气大伤。
如此一来,太后也能合理的书信一封回晚国。
醇国也能暂时安宁数余年,也能留有足够的年岁让小皇子羽翼丰盈,到时候便能自卫。守卫这片醇国的土地和百姓,到那个时候她这个醇国太后死了,也能安心了。
留下的那块被小皇子带出宫的血丝玉,留在了董桓的手上。按照董桓的性子,也必定是如实上报四纳国的皇上。
如此一来,这血丝玉一时半会儿也回不到太后的手上,太后也就不必联系和调动在醇国内的晚国势力。
虽然不能起到永远的安宁,但是至少目前是安宁的,就已经足够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