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563 百年大计 (二合一)
“内相要是身处前朝,何尝不能宰执天下。”
石亨忍不住夸赞了曹吉祥一句,从御马监跃升到司礼监,再到掌控幼帝这对孤儿寡母。但凡不是个阉人,说不定还真能有宰执天下的能力。
只不过这句夸赞听在曹吉祥的耳中,却跟骂人无异,简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戳中自己的生理缺陷。
但此等情形之下,曹吉祥肯定不会把内心的不满表达出来,依旧笑呵呵的回道:“成败在此一举,就看公爷能造出多大的势了。”
“另外吾侄曹钦担任都督同知一职,想必公爷这次不会抗命不遵了吧。”
对付沉忆辰是一回事,把手伸进京营夺取兵权又是另外一回事,鱼与熊掌我曹吉祥全都要!
“内相说笑了,本公岂是抗命不遵之人。”
石亨隐忍的回了一句,他这次前来本就是按照赵晋的谋划,打算向曹吉祥低头让利的。现在还得到了对方合作承诺,利用皇权去对付沉忆辰,已经称得上是意外之喜。
还是那句话,等到共同的敌人沉忆辰被除掉后,我石亨必然手刃眼前阉人,以泄心头之恨!
“哈哈哈,公爷爽快。”
收获颇丰让曹吉祥放肆大笑起来,自己终究还是成了那个得利的渔翁。
另外一边沉忆辰并不知道石亨在幕僚的劝说下,主动向曹吉祥低头让利,两人再度达成了合作关系。相反他正趁着年关将至的空闲时期,抱着已经能牙牙学语的女儿沉清影,把玩着府中各种为了迎接新年的灯笼跟挂饰。
“夫君,外面寒冷,你可别让孩子着凉了。”
看着沉忆辰正乐此不疲的把女儿举高高,去触碰挂在房檐下的灯笼系带,站在屋内窗台前的陈青桐,只能出言提醒一句。
“放心,我沉忆辰的女儿,可是巾帼不让须眉,哪会这么容易着凉。”
“亏你还是三元及的形式发送到兵部或者内阁,将引发极大的争议!
朱勇等待许久,看到沉忆辰缓缓抬起头来之后,他才开口问道:“私信的内容看完了?”
“嗯,看完了。”
“那你觉得靖远伯的想法,有实现的可能吗?”
面对成国公朱勇的提问,沉忆辰并没有直接回答,沉默片刻后才开口道:“靖远伯王骥提了一个百年大计。”
没错,王骥这封信函的内容,是征询成国公朱勇的意见,看能否从大明腹地南迁至少二十万户汉民来到麓川,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麓川边患!
根据正统朝时期的大明人口统计,经过仁宣盛世的休养生息,总数在八千万左右,其中南方人口多于北方,大概是在五千万人上下。
二十万户汉民,按照一户三口计算,这就是六十万人移民,超过了南方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一。要知道当年永乐帝征服安南,制定的雄心勃勃移民计划,也不过才百万之众,还是准备用数代帝王接力方式完成。
对比起来,王骥想要移民二十万户前往麓川的想法,简直就跟痴心妄想差不多。
“确实是百年大计,靖远伯知道这种奏章按照正常途径上疏,走兵部或者内阁的路线,必然会被直接否决。他写给本公,是想走五军都督府屯田军籍的路线。”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不断侵占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就连实际上的勋戚跟都督统兵权,都逐渐被地方的总兵官跟全面代替。
不过就目前而言,管理屯田跟掌管军籍这两项事务,依旧是掌控在五军都督府的手中,亦或者说成国公朱勇有着决定性的权力。
军队戍边屯田,早在汉唐时期便已推广开来,特别是对于边疆叛乱之地,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军费支出,让戍边将士能做到自给自足。
想要彻底消化麓川跟缅甸部分领土,驻军屯田是一个必须要走的过程,否则单单靠着南方州府的运输补给,压力实在太大。
至于管理军籍这方面,就在于靖远伯王骥把移民对象,瞄准到了军户上面。毕竟麓川跟缅甸这地方,还处于原始丛林状态,属于标准的穷山恶水,稍有不慎就会瘴气、疟疾病死。
想要号召普通百姓移民,除非是使用强制手段,否则效果几乎可以等同于无。那么就只能通过五军都督府,号令军户前往麓川戍边屯田,完成对整个西南领土的消化。
靖远伯王骥的想法要是得以执行,不仅仅是云南将彻底纳入汉土,说不定还能从陆地上直接打通通往孟加拉湾的路线,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问题是,永乐朝巅峰国力都没能完成的移民计划,现如今内忧外患的明良朝能达成吗?
种种难题摆在了沉忆辰面前,他能想到的最好解决办法,那便是残酷的殖民计划。放下一切的仁义道德,用最为血腥的手段承担一世骂名,为子孙后代开创万世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