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降维修真二二一 劳动者的幸运
前期因为身体、食物、工具等不给力,有些慢,后来就加速了。
到现在,废镇的价值即将挖掘带劲,也的确该另谋些生路了。
还有那条小河。
实际上这段时间的主要肉食,都是来自河里的鱼。
最近已经罕有大个头了,除非打算吃到绝种,否则真不能继续下嘴了。
至于农田,?经过一段时间的游逛,?田地的分布他差不多清楚了。
过去这里以种植小麦为主,大面积机耕那种,只有临近镇子的个别田地,是种菜的,还有一部分土地品质一般的,选择了种土豆。
当初灾祸爆发时,麦田应该是收割了,所以现在退化成了旷野,多的是杂草,偶尔有些麦子,也不值得大张旗鼓的去捡。
他倒是翻箱倒柜找到一些陈粮,面粉里起虫的那种,还没有太糟,他用衬衫布做了个简易的面笸箩,将虫蛹啥的筛掉,然后花式吃了。
没有这些陈粮和野菜啥的,光靠鱼肉是远远不够的。
废镇的几根秃毛已经被他薅尽,连他一个人都养活不了,没有其他人落脚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他大致上有两个选择。
都是沿着路走,相对靠谱一些。
一个选择就是向东,当初听到霰弹枪的枪声,貌似就向着那个方向去了。
通过废镇找到的一些文献了解,那边应该有个大镇。
用华夏现代人好理解的说法,废镇就好比完成了十个全覆盖的普通村子。农户住的较为集中,周遭都是田地。
而大镇,则可能是乡政府所在地那样的大镇。
还有一个选择是向西,高概率通往另一个废镇级别的农镇。
是去机会有可能更多的大镇,还是废镇式劳作x2呢?
说实话,若真能达到废镇这边的水平,他现在更愿意再来一遍,哪怕做个爬犁将成果运回来过冬都行。
怕就怕大兽捕猎的不可测性,使得那边在食物的获取上达不到预期。而其他工具及生活用品方面,又没有什么新意,多是重复,那就鸡肋了。
具体比如说锅碗瓢盆,普通一点的和精致一点的,对现在的他而言就意义不大,不值当的浪费卡路里。
至于那种专为户外旅行设计的、便携还耐用的器具。从农镇获取到的可能性不大。
人家天每都在跟自然互动,根本不需为了亲近自然而远足,又或踏青郊游……
所谓靠山吃山,只有那些山下镇,才会有专门售卖营帐、防潮垫、睡袋、野炊用具等户外用品,挣那些精力过剩、跑山里找罪受的城里人的钱。
这就涉及周宁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