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之官道风流第150章 品牌意识
离开白沟乡,王伟江心情并不好,不好的原因就是该乡两名党政主要领导让他太失望,如果上次他和李健暗访时来到白沟乡看到的脏乱差是真的,其实他内心到不希望是真的,一个乡弄成这样这是不负责任到什么程度才能如此啊。所以他还想来看看,他想上次看到的是意外,可是今天他再次来到白沟乡政府,眼前的一切证明他是多想了,他心想的只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现实彻底击碎了他对徐义杰和乡长那点仅存的希望。
车辆继续在乡村道路上飞驰,深秋时节的大地,与夏日收获之时截然不同,不再有那种紧张而繁忙的气氛。此刻,大自然仿佛进入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状态。
放眼望去,一片片成熟的高粱宛如燃烧的火炬,整齐地矗立在广袤的大地上。它们那挺拔的身姿,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那鲜艳的颜色,犹如天边绚烂的晚霞,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微风拂过,高粱穗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生长的故事。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地里的花生和红薯都已经成熟,到了可以收获的时候,远远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里,点缀着金黄色的花生和红色的红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农民朋友们正兴高采烈地采摘着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他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拔出一颗颗饱满的花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又或者用锄头轻轻挖出一串串硕大的红薯,感受着土地的馈赠。
秋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但农民朋友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和喜悦。他们相互帮忙,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田间。这一刻,他们忘却了疲惫,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快乐。
一派丰收的景象感染了王伟江,他叫李健把车靠边停下,然后他下车走到一户正在收花生的田地里,白花花的花生片地都是,“老伯,今年花生收成不错吧。”王伟江对正在收花生的农民说。
农民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今年花生长的不错,算是丰收年。”
“现在除去种子、化肥一年种地能结余多少钱?”王伟江问。
“哎!这个账就不能算了,我们组每人2亩多地,我们家就5亩地不到,种麦每亩能收1000斤左右,去掉种子肥料打药,再去掉人工,哪来什么结余。所以现在农村年轻人不种地,他们宁愿出去打工,土地荒掉也不种。”
“现在年轻人不种地,但结婚都想去县城买房子,县城房子虽然没有大城市贵,可现在也要近万元一个平方,光买套房子就要百把万,靠种地确实也买不起房子。”
其实到城里买房子,王伟江心里一清二楚,因为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县城,尤其是教育资源,望子女成龙成凤是天下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到县城买套房子,然后有了孩子就在县城上学读书,这种现象很普遍。
王伟江回到车上继续前行,“夏子伟,前边应该是哪个乡?”王伟江问。
“前边是古茶镇,该镇是我县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古镇,据沂水县志记载,在唐贞观年间就有记载,因该镇依山而建,又因山上有茶叶古树,听说山上有片古茶叶树林,树根粗大无比,只是长于何时没有人考证过,不过茶叶真是不错,我喝过一次,那真是香,水一冲那特有的芳香就扑鼻而来,喝到嘴里香润无穷,回甘无限,和什么龙井啊,碧螺春呀,均山银针相比毫不逊色,我认为比这些十大名茶还好喝,只可惜连人家十分之一名气都没有。”夏子伟无奈叹息道。
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王伟江听夏子伟说起古茶镇这段过往时,他心中豁然一亮,有这么厚重的历史和古老的茶树参照物,为何不加以发掘和宣扬呢,搞不好古茶镇茶叶就是下一次评选十大名茶之一。王伟江突然来了兴趣,他想实地看看那片传说中的山中古茶树。
车子进入古茶镇,王伟江发现此镇明显有古韵遗风,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建筑是那种屋顶上是半圆型小瓦,墙体是灰砖白缝,见到它就令人想起秦砖汉瓦来。
“夏子伟,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回去后查查资料,把这个古茶镇弄弄清楚,看来此镇还真有点来头,绝非浪得虚名。”王伟江道。
“好的,王书记,你放心,我一定把它查个底朝天,还原它真实的历史。”
车子来到古茶镇政府院内,车子停稳后刚好被正准备出去办事的镇党委书记卜建波看见,县委1号车来他想都没有想就快速迎了过去,此时王伟江正好打开车门下车,“王书记,欢迎您莅临我镇指导工作。”卜建波热情上前打招呼道。
由于王伟江刚到沂水上任,对这些部委办局乡厂镇领并不熟悉,“你是……”
“我是镇党委书记卜建波。”
“卜书记。”王伟江主动伸出右手,卜建波一见自然是伸出双手抢前一步和王伟江握手。
“请王书记上楼,先到会议室喝口水,我再给您汇报工作。”卜建波建议道。
“楼就不上了,我听说你们镇一座山上有片古茶树林是吗?”王伟江出人意料地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