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第756章 使臣挑衅
文武群臣见史浩、杨丛义都跟皇帝站在一起,连年近八十的章大学士都被排挤离殿,一时之间更无人敢多言。
史浩虽然站在皇帝和杨丛义这边,但并不意味着他同意赵昚御驾亲征,毕竟离开汴京确实有一定风险。
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史浩不好驳了皇帝的颜面,也不可能在朝堂上与皇帝唱反调,作为宰相,怎么处理跟皇帝的关系,他很清楚,也很熟练。
在其他大臣看来,皇帝在朝堂上说的,或者是宰相在朝堂上说的,必然都是皇帝和宰相提前商议过的,不可能信口胡说。
所以纵使赵昚突然说出令人惊讶的话,但在看到史浩的表态后,众人也就不再多想,反正这等大事在能在朝堂说,就说明已经是确定了的事,谁敢跳出来反对,肯定是要被驳斥回去的,莫济、章大学士已经做了榜样,谁还敢多言?
“既然诸位爱卿无异议,御驾亲征之事就这么定下。”
赵昚说完,看了看史浩,而后接道:“统一燕云乃千古大业,牵连甚广,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功业,汴京需要重臣留守,居中统筹各地粮草物资、兵力、民力。史相,你可愿留在汴京,担负大任?”
皇帝御驾亲征,除了三省六部各司必要官员,朝中多数大臣都是要随行的,这么多人离开京城,未免后方出现变故,一般都会留下心腹重臣看守京城。
史浩是赵昚的老师,两人关系极好,赵昚登基之后,也一直深得他的信任和重用,特别是十多年前临安之变,史浩硬是抗住了局势,迁都汴京,保住了赵昚的皇位,从那之后史浩的宰相之位便无人能够撼动。
所以,赵昚随北伐大军御驾亲征,史浩理所当然是留在汴京城的最好人选,除了他之外,赵昚也无法完全信任其他人。
史浩之前听赵昚说要御驾亲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思考对策。
通过这些年相处,他知道赵昚渐渐变了,已经不是那个他可以轻易劝得动的学生,心性越来越坚定,一旦做出决定,很少有改变的时候,也正因为如此,大宋才在短短十年之内收复了河东、关中、陕北大片土地,随着赵昚越来越成熟自主,他已不需要为这个学生提心吊胆,操太多心。
所以,既然赵昚当着前朝文武面突然宣布要御驾亲征,史浩虽惊也只有认同,并赶紧思虑补救措施,如何能让皇帝顺利随大军出征,又能维持天下稳定。
思来想去,史浩也只能决定留在汴京,替他这个学生看住汴京,看住朝廷。
赵昚的想法与史浩的决定不谋而合,于是史浩当即出列应道:“老臣领命,定会帮皇上看好汴京,统筹各部和地方官府,保证北伐大军后勤及军需供给!”
“有劳史相了。”赵昚看着史浩,微微点头。
待史浩退回队列之后,赵昚抬眼望众臣,声调一扬道:“此次御驾亲征,汴京各部各司文武官员,除必要值守人员,身体无大恙的六品以上官员,统统随大军行动。各部各司十日之内拟定留守汴京和随军官员,半个月后随北伐大军出征!”
“遵旨!”
皇帝已然下令百官随行,虽然不少人不愿离京受苦,可也只能随大众接旨。
散朝之后,群臣离殿。
史浩、杨丛义滞留在最后。
“相爷,皇上御驾亲征之事,可曾提前与你商议?”杨丛义心有所虑。
“杨公多心了,若是老朽提前知道皇上想御驾亲征,必会阻止。收复故土虽然重要,但对目前的大宋来说,稳定发展才是重中之重,等国力强大了,何时不能收复燕云。皇上还是太心急了。”史浩说着看了杨丛义一眼,目光中似有深意。
“相爷不要多心,我也只是随口一问。皇上突然要御驾亲征,就把枢密院之前的既定部署打乱,如今不得不重新调整,加上百官随行,诸事不便,北伐之事恐生变故,相爷在汴京可得保证前方军需啊!”
杨丛义说完,随即轻轻一笑道:“其实我也觉得此时还不是统一燕云最佳时机,若再有两年准备时间,必能十拿九稳。可皇上等得着急了,我也劝不住。”
“此次倾尽国力,发动北伐,杨公有几成把握?”御驾亲征,事关皇上,史浩满脸忧虑。
听到这个问题,杨丛义没有立即回答。
思虑片刻之后,方才回道:“如果真定府不出意外,有八成把握年内夺取燕京、平州等地。要是真定府七万金军投奔燕京,年内拿下燕京的把握便要降低三分。当然,如果汴京能持续供给粮草军需至明年八月,纵使真定府金军投奔燕京,大宋拿下燕京地区也不成问题。”
“素知杨公行军打仗都是谋定而后动,既然这么说,此次当是有把握取燕京,即使取不了,也不至于伤了大宋的元气,或置皇上与文武百官于险地。”史浩听后微微点头。
“相爷放心,皇上和百官随行,我自然不会大意,更不会让皇上和百官涉险。”杨丛义当即做出保证。
史浩、杨丛义二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十余年来主掌大宋江北朝野局势,虽不是一路人,出身悬殊,倒也配合默契,没有多少相互拆台挖坑之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