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应对之策(1/2)

作者:战国萧烟

大宋燕王第728章 应对之策

在杨丛义的规划中,像这样的聚将议事每隔两个月都要举办一次。

如今济南府、河间府的这些统制官几乎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培训,他必须利用暂时没有大战的时间,将他们集中起来,好好给他们上上军事课程。

这些统制官以前绝大多数都是从义士豪侠或者山寨头目,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学习军事理论,武经七书等经典军事著作也极少有人能看懂,对他们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在军中这么多年来跟将士们接触下来,杨丛义发现要想尽快提升部队战斗力,光训练军阵、强化体能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统一他们的思维,尤其是作战思维,只有对同一场战争,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不同的分工,最终指向的是同一个战争或战略目标,才能调动他们全部的军事能力,短时间内提高战斗力,否则他们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不过是胡乱消耗兵力财力而已。

杨丛义教他们学习武学理论、分析战例,不是要让他们一个个都变成军事统帅,而是让他们明白每一场战争的具体战略,从而达到在战场上失去统帅指挥的情况下,也能随机应变,协助其他部队,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努力去达成预定的战争战略目标。

辛弃疾若是成功了,他的河东军不可能调出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因为将来大同府、太原府需要他们镇守,抵御北方草原势力的侵袭。

而驻守济南府、河间府、大名府的二十多万军队是大宋能调动的几乎全部作战部队,将来要收复燕京、驱逐金国势力,还是要靠他们,所以从现在起杨丛义必须得好好培养他们,不论他们出身如何,对如今的大宋来说,他们就是大宋军中绝对的主力。

当年南北分治,李显忠将整个大宋出身最正、装备最好的十万禁军全部带去江南了,驻守在建康和镇江,并且当时驻守在鄂州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五万精锐禁军也去了江南,一时之间,整个江北除了杨丛义整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和吴拱的七万军队,就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军队。

在那种窘境下,函谷关以西、大名府以北还有几十万金军虎视眈眈,而刚刚迁都汴京的朝廷不可能没有军队拱卫,最终只能让吴拱分兵驻守洛阳、汝州和襄阳一线,杨丛义收缩兵力驻守大名府、济南府,从大名府军中抽调五万精锐驻守汴京外围,划归殿前司和枢密院直接统率,拱卫汴京。

迁都之后的这些年虽然每年都会招募一些军队,可朝廷实在太穷困,光养二十多万大军都很困难,哪里还有余力招募过多军队,所以五六年下来,新招募的军队也不过两三万人,多数还补充进了殿前司统管的禁军之中,北伐军几乎没有新兵补充。

北伐军这些不但没有新兵补充,老兵还大量流失。

要不是杨丛义这次从汴京出来,亲自深入前线部队,他还不知道各军缺额空编那么严重,一连走了好几个军的驻地,细细一查,几乎缺额、空编都在三成以上。

了解了这个情况,他才明白之前十万北伐军北上燕京、莱州,为何最终会无功而返。

前几年朝廷国库空虚,军队穷,将士们饿肚子,要自谋生路,离开军营重新务农,杨丛义可以理解,可如今朝廷财政已经渐渐变好,各军粮饷也是按编制拨发,空编还这么严重,他便不理解了!

于是在第一次聚将议事时他便提出了这个空编缺额的问题,严令各军半年之内必须召回老兵或是招募新兵补充缺额,一再告诉他们打仗是要靠人的,以空编去打仗那是害人害己害朝廷,并且警告各军统制官,若是半年之后再查,还有虚报编制的情况,直接降职调任!

军队吃空饷的问题,杨丛义当年在临安殿前司就参与核查过,只不过那时核查的是身处后方的殿前司禁军,真正打起仗来,也很难用到他们,加上天下太平,所以朝廷对那些军队吃空饷基本是不管不问,但最后还是因为权力斗争,将那几十支吃空饷的禁军全给撤销了编制。

如今北伐军的情况跟那时有区别,前些年朝廷空难,每次都不能足额拨发粮饷,饿肚子的将士离开军队,自己去耕田种地养活自己,也可以理解,所以杨丛义才给了各军半年宽限时间。

就在杨丛义积极整军时,拿到钱的沈缙和张孝祥也开始在各地大建武器制造作坊,大肆招募训练兵器制造工匠。

每人五百万两白银,足够他们招募很多工匠,采购很多物料,制造数不清的兵器装备。

在两地筹建扩建更大的军备作坊时,益都府造院培养多年的各类大师巨匠终于派上了用场,他们被官府授以官职公职深度参与作坊筹建,当然后期真正开始制造兵器装备时,他们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丛义是枢密院副使,他的命令也要求自然代表枢密院和朝廷,所以他拨款要求大名府和山东筹建作坊、制造兵器军备,他们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谁都知道一旦再次北伐成功,他们的不但官位亨通,甚至还能青史留名,能为北伐军筹备后勤供应,参与北伐,但凡主战的有志之士,谁不愿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