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魂魄相聚 第十四章 生存之道 善恶之斗(1/2)

作者:依语双心

春暖花开时,繁华零落处二 魂魄相聚 第十四章 生存之道 善恶之斗

思思一年又一年的变化很大,从一个皱皮巴巴的小人长成了粉雕玉琢的美娃,许是周围人来人往的环境影响,一个八岁小姑娘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很有喜感,这点倒跟阿默完全不同,完全继承了阿穆和阿默的优点啊。城里的店铺生意也一天天壮大,阿展的头脑一点就通,对扩充生意踌躇满志,乐此不彼的地开着一家家分店。

叶盛现在躲在何处呢?店铺的存在无疑把他的利益挖走一块,而即使我不明白阿穆的迟疑,下次见面,我肯定绝对不会手软,他也必然拿出吃奶的功夫力求对我斩草除根。利益和生命都受到威胁,他又会用怎样的手段寻求反败为胜呢?

这几年风调雨顺,百废待兴,人民的生活比之前几年倒是好转不少,只是汉人的地位前所未有的低下,做官从商都会有限制。我对回归江南没什么大的想法,除了驾驭木剑,强身健体外,对研究纺织纺车有了兴趣。生产效率提高不少,我的名气渐渐响亮起来。阿展店铺村落忙的抽不开身,我与村民都没有什么大的利益瓜葛,便帮着管理村子,东家长李家短的事情解决下,反倒因为公正处世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蹉跎岁月,我竟然也过三十了,也因我跟着黄婆住在一起,人们称我为黄姑。这盛名越传越远,说我有神奇的功能,一把木剑能上天入地,看透世事红尘,还能招魂驱鬼。我心底很是纳闷,我连恋爱还没谈过了,怎么对家庭这种琐事倒能看的甚透。至于魂魄之说,我本来不信的,可阿穆的存在,我的存在,天道那家伙的话早已让我认清事实,可能未知的世界实在是太多,需要逐步探索吧。

这盛名与我的信念“声誉是拖累”挺违背,可人生在世,顺其自然,别人的好话恭维声,倒真是让我爱听,也能让我沾沾自喜,陶醉在乡村里的一片美誉里,越加对人谦和处世公正起来。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前世不明白的道理,而寡淡的性子被思思活泼可爱带动的积极起来。旁人觉得无亲无故,扶养思思是种大义。与我自己心底却明白,我得了阿穆以及村落的帮助,有了生存之所;有了阿忠事情的磨难,在用剑之道上却也精进;而在抚育思思的过程里,我得到的认知又远胜从前。看似助人为乐,其实我得到的快乐和好处远比自己付出的多。且不说性格的完善,精力的锻炼,还有思思对我的依赖填充我生活的乐趣,更有乡里村民对我的尊重,这些何尝不是意外之喜呢?

渐渐地顿悟到道理,或许这就是天道的一种循环,有得有失,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天道总会留有一线生机,留有一扇窗户给人以希望。好比道长的槐树本体,槐树魂魄千年修炼即使身体已经死亡,但其行善积德四方,槐树本体死亡被砍伐,但由其制作的木剑却也能聚齐灵气,我想槐树旁边的小槐树也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是受惠之人也是施惠之人,皆需要有良善之心。

那自称天道的家伙还是没有出现,仿佛消失了般。我偶有纳闷,我是不是要去寻找我的魂魄呢?收齐魂魄有什么好处?或许有什么坏处呢?这无边际的思想却也随着生活而飘向一边。

最近闲得蛋疼,看着别人各司其职,阿娟把店铺料理的头头是道,阿禾阿展已经升职娶亲生子,连思思都忙着当店铺的门童,招揽客源,一切安好的结果让我有些许的醉生梦死,便总是困惑,我从哪儿来,又归往何处?

阿穆总是入梦,是她最后离去的话语和情境,我越来越疑惑阿穆的反应,“叶盛还是不要杀了吧。”?到底为什么?明明知道他利用自己坏的离谱。阿穆不是个是非不分明的人,还有阿穆最后对我的眼神,太多的情绪,眷恋不舍,遗憾,怜悯,仇怨,还有释然,仇怨?我猛然警醒,为何有仇怨?这情绪从哪儿来?怨我没护好阿默?不对,那到底为什么呢?

没事做,还是去寻仇吧,解决自己的困惑,终于把寻找叶盛的事情,提上日程,这倒是我这一生唯一积极做的事情了。

不想惊动别人,阿展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对叶盛的跟踪,细细询问其得到的消息,知晓叶府在江南一代颇有根基,想打倒并不容易,其有一妻一妾,兄弟四个,姐妹两个,排行老二。我不是滥杀无辜之人,只是想把叶盛解决了便可。也不想再连累其他人,便留下一封书信,言明出去游历四方,带着木剑和衣物盘缠悄无声息地独自走了。

一路北上,发现人们的生活比之十多年前战乱年代虽然没有饿殍遍野,但是多数人粗布麻衣,家里少有余粮,生产力和效率都很低下,普通民众被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拖累,生活仍然困苦,多数都卡在生存线上。汉人的地位非常的尴尬,官职被蒙古各少数民族霸占,出头的几个不过是奴颜婢膝拍马屁趋炎附势之流。

一路潜回道观,已是物是人非,原来道观留下的人几乎没了踪影,都变成了新面孔,但这些新道姑们礼数甚是周到,环境与家具和道观的整体结构跟我与阿娟离去之时倒基本没有变化,大致维持着旧的样子,新的道长自称袁姓,四十多岁,看着和颜悦目,五官外表上竟然跟原来的槐道长有些相似,邀请我住下来,我自然未太过推脱,便找了原来的房间住下,怀里的木剑似乎也感应到熟悉样,莫名的轻微振动。

与第一次到道观的窘迫相比,这次从容了很多,入夜我睡在床上,想着以前的日子,道长把纺织技术带到了这里,可惜由于当时战乱,底层人只求裹腹,并未引起人太多注意。这一路,看到百姓们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我想或许我能把道长原来做的事情发扬光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