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也第158章 经典不朽
众人默然四散。苑国钟打算回屋里去,中途停下来想了想,踏着梯子上了二楼,在栅栏门儿跟前好一阵儿犹豫,终于开口了。
五十分钟,黑漆漆一片,唯中央微亮,苑国钟对着窝头会馆,说:“淼子啊,爸爸割了二两里脊,弄了点芹菜梗儿,晚上爸爸给你炒肉丝儿,啊,儿子!”看到这里,揪心。
“我刚才又上澡堂子求了人家一趟,掌柜的这回算是应下了。他还是怕老主顾嫌弃病人,不让咱们泡大池子……他答应让咱们洗单间儿的搪瓷盆儿,贵点儿就贵点儿吧。他们说那盆子给牛皮癣的使过,我捡了把韭菜叶儿,到时候我先把那椅子和盆子拿韭菜水儿给你涮涮……小淼子……你听见了吗?”
苑江淼对父亲保持淡漠,盖因他对父亲的厌恶。这源于一笔钱的来历,有关赤党,有关父亲。苑江淼质问他的父亲,为何他一个穷光蛋,能买下会馆,潜藏于会馆的赤党为何被抓?父子俩的冲突由此爆发。
对于苑国钟,他没什么党派信念,他一个庸庸碌碌要出身没出身要富贵没富贵,在乱世中龃龉爬行的底层百姓,活着、照顾儿子,是他行事的两大支撑点;于苑江淼,他有理想信念,他是左翼进步青年,却疾病缠身,在乱世中又束手无策,甚至试图一死了之。
他憎恨父亲那在他眼里不清不白的钱(实际是误会),哪怕是为了治他的病。他愤愤道:“这世道,里里外外都坏透了!”
这世道兴许坏透了,但苑国钟未必。你可以说他没有信仰,说他苟且,贪小便宜,但至始至终,他既没有害人,间接着也在助人,儿子是他最大的牵挂,他一把屎一把尿将其养大,甚至置生死于不顾。绝望的世道让他没有期望,可穷困潦倒没有令他甘于堕落。他是那个时代底层平民最真实的写照(甚至已然道德美化)。在那个有了这顿没下顿的日子,如苑江淼般高尚者值得憧憬,但毕竟绝少,需正视的是,更多人的活法能如苑国钟般,厚道隐忍,已然难得。
但这般厚道隐忍的人,终归有他情绪宣泄的时候。比如,话剧后头,空中传来炮弹声,众人惊惶,苑国钟却仰天大吼:“朝这儿掉!掉我怀里来!使劲儿砸呀!往黄局长他们家山墙上掉一颗!砸烂了它!谁他妈爱赔谁赔……省得我赔他了!”
金穆蓉(徐帆饰)恐惧地画十字,规劝他,苑国钟依然歇斯底里:“我就怕它不掉下来!朝我脑袋上掉……替我把窝头会馆端到天上去!谁爱啃窝头谁把它拿走,老子不要啦老子噎着了!来个脆巴儿的……砸我呀您倒是!”
别人问他信仰,他泄愤似的回道——钱!诚然,于苑国钟,这是大实话,没什么济世热忱的他,要活着,要让儿子也活着(后者更重要),没钱万万不能。但他并未因为金钱伤天害理,我们留心《窝头会馆》的台词,会发现苑国钟时常嘴边念叨着:“缺德呀!”再佐以全剧尾声苑国钟的独白,我们便不难发觉,何冰诠释的这一角色,其实一直上着道德的锁,一条无法逾越的底线悬于他的心头。
因此,苑江淼虽然仁义,有知识分子的思想过人之处,但某种程度上,他也枉读了多年的诗书,毕竟连最关切他的父亲,他都没识个明白,便妄下论调,徒落父亲难堪。
那赤党,其实不是苑国钟告发的,甚至一度,苑国钟也被误以为赤党。至于那笔钱,不过是赤党藏在窝头会馆院子的酱缸里头,而抓捕的人未发觉,让苑国钟捡了便宜。且看剧本这段话:
“ 苑国钟:‘我什么都怕……(来到肖启山跟前)今儿我不怕了,我明着告儿你们吧,那钱是赤党的钱!是赤党藏在这个院子里的,是赤党悄没声儿告诉我地界儿,是赤党让我把它们挖出来的……他们把赤党给杀了,可没杀得了赤党的钱呐!那钱……(轻声)让我给落了。’”
这一切真相的抖露,也出现在整部戏最后的高潮部分——失去理智的肖鹏达举起手枪,四处瞄人,为了泄愤,他意图枪杀苑江淼,苑国钟舍命护子,随后是大段独白,混乱,枪声起,子弹不幸击中苑国钟。
苑江淼疯了一般用双手捂着父亲的伤口,但血依然止不住地流。苑国钟趁尚算清醒,使力呢喃自语,吐露那些令他说出去踏实的话。
“……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交给一个姓朱的先生……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下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昧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
苑国钟心里充满愧疚,在临死之际,他终于说了实情。只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到底还是眼前的儿子,以后,没了他,他的儿子,就真的没有人照应了。
熟稔的演员,地道的京腔儿,熟悉的三幕式,又一出老北平的悲欢离合,至此铺陈开。我们不难从中发觉过往人艺作品的痕迹,但新瓶装旧酒,味香深巷流。人艺的话剧贵在扎实耐看,老框架整出新花样,情节推进有条不紊,语言对白紧凑密实。《窝头会馆》倡导的观念并不难懂——居于浊世,人也可以灵魂纯粹,人与人的相处也能富有人情味儿。苑国钟,作为这部话剧中的灵魂人物,他的行动便秉持了这一观念。
尽管他有着和许多底层百姓一样的迷信,有些时候甚至十分愚昧,比如相信蘸血的窝窝头能治儿子的病,但本质上,他实在是个实诚地可爱的小老百姓。当他倒在血泊中,观众也为之凄然。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窝头会馆》中,作为虚构故事中占主体地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创作者通过“毁灭”其中具有精神感染力的角色,来为悲剧画上句号。
作为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话剧,诞生于2009年的《窝头会馆》把握住了分寸。它很煽情很世俗,但不让你觉得油腻。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转折,切口却是很小很小的。
刘恒不同于老舍,他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他通过大量资料料查阅在戏里为我们复活了那个年代,刘恒的戏剧狠劲十足,可他并不沉浸于鲜血泛滥式的猎奇,而是怀着悲悯与善念,小心翼翼处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所以《窝头会馆》让人心疼,但并不使人虚无。
《窝头会馆》剧本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
“苑江淼掏出口琴边哭边吹,终于吹出了连贯的调子。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曲子中断了片刻,随后便一以贯之地吹了下去。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大幕在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中缓慢地闭合了。口琴曲略带忧伤的旋律逐渐转为轻捷与欢快,甚至透出了坚定的昂扬之气,在剧场内外回旋不绝而又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