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第230章 汉景帝疑惑老人摔倒没人扶230(1/2)

作者:山下一只猪

皇帝来现代,历史崩了!230第230章 汉景帝疑惑老人摔倒没人扶230

“造反是不可能的,我们这里都能吃上饭,实在困难国家也会帮助,谁会闲着没事造反。”</p>

汉景帝指着刀具店摆放的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刀具,疑惑的问道:“在大汉,如此多的武器,召集一帮精锐之士,占据一个城池不是问题。”</p>

朱明摇摇头:“这个刀具店,能有多少刀具,你要是去了大型刀具批发市场,岂不是皇帝看了都要退位,这就是一些菜刀、西瓜刀杀猪刀等等,顶破天也就是来个街斗,再说了,谁家造反,还把武器全部摆放出来,这不是找死嘛!”</p>

“说的也是,我们那边造反的,都是藏着掖着,甚至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他有谋反之心。”</p>

“是啊,七王之乱,有几人确实出乎意料,平时对朝廷非常的敬畏,谁能想到,竟然跟着吴王造反,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p>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难得想起一首诗,朱明忍不住卖弄起来。</p>

汉景帝和晁错默默品读,眼神一亮:“好诗,真是一首好诗,周公的话,印象中还有几人,不过这个王莽是谁?”</p>

“能被写进诗词里面,想来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老夫学疏才浅,竟然不知道这等人物,真是惭愧!”</p>

汉武帝微微一笑:“父皇,估计这是后代的诗歌,大汉还没有出现,里面的人物,估计是来自大汉后面。你要相信,以小朱的水平,酱油诗都写不出来。”</p>

朱明得意一笑:“放在大汉,这就是我的诗,至于王莽是谁,以后你们就会知道,他和你们大汉有着不小的渊源。”</p>

三人顿时来了兴致。</p>

“难道是大汉的杰出人材?”汉武帝惊讶的问道。</p>

朱明狐疑的看向汉武帝,沉默了几秒:“话说你真不知道,我记得喝酒的时候,你笑话老赵南宋北宋的时候,老赵跟你说过此人。”</p>

汉武帝想了几秒,无奈的摇摇头:“估计当时被灌醉了,好几次喝酒,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断片了,最厉害的一次,明明记得跟皇后花前月下举杯共饮,等到醒来的时候,发现跟老赢躺在一张床上,中间的事情,一概不知。关键老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记得当时自己正在跟嬴嫂培养感情。”</p>

这件事情,朱明有印象。</p>

“就是那次老赵提起过王莽,后面你一直喝,幸好当时你们两人醉烂如泥,否则的话,依照你们两个断片之前的记忆,指不定发生点什么事情。”</p>

“此人究竟是谁?”汉武帝好奇的问道。</p>

“大宋分为南宋北宋,大汉有西汉东汉,你就没想想其中的原因?”朱明忍不住问道。</p>

汉武帝摇摇头:“想这些干什么,估计是哪个昏庸后代干的好事,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没发生的,我相信大汉也不会在发生,知道真相,跟老朱一样差点气过去,值得吗!”</p>

汉景帝忍不住踹了老刘一脚:“逆子,你给我滚一边去,到底怎么回事,大汉怎么会有西汉东汉?”</p>

晁错眉头紧皱:“难道说,与王莽有关?”</p>

朱明点点头:“不愧是老晁,一下子就猜到了。汉朝虽然经历了四百多年,不过中间中断过一段时间。秦元230年灭亡,王莽建立了新朝。只不过,新朝的统治并不长久,仅仅15年,之后绿林起义爆发,汉朝的宗室大魔导师刘秀称帝,建立了东汉。上半段的时候,国都在长安,下半段的时候,国都在洛阳。于是历史学家们把汉朝的首都定在长安的时期称为“西汉”,而把汉朝的首都定在洛阳的时期称为“东汉”。”</p>

话音刚落,就听到三声咒骂。</p>

“混账东西,这个王莽在哪里,他们祖上是谁,朕一定要灭了他们祖上!”</p>

“我大汉四百多年,就这样硬生生的中断,怪不得每次我嘲讽南宋北宋的时候,他们几个人都在笑,原来如此!不过这个秀儿还是不错,总算是保住了大汉江山。不然的话,还比不上大唐和大明的国祚。”</p>

“王莽王莽,老夫只是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莽夫。”</p>

在这座小城中兜兜转转了两个小时。</p>

此时此刻,汉景帝与晁错的内心深处已然对这个地方就是大汉历经两千余载岁月之后的世界深信不疑。</p>

要知道,想当年身处大汉之时,压根儿就不可能出现如此这般的景象!</p>

虽说对于此地究竟蕴含着怎样高深莫测的科技力量尚不得而知,但仅从目前所目睹到的一切便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其科技水平必定远超大汉时期不知凡几。</p>

单瞧那些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吧,以大汉当时的建筑工艺和能力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般遥不可及之事。</p>

还有那满大街随处可见且速度甚至比骏马奔腾更为迅捷的汽车呢?</p>

每人都有的手机,能相隔千里通话视频,这等神乎其技之物,即便是强大如大汉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更遑论周边那些实力远逊于大汉的国度了。</p>

“你们这里的生活,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在这里,只需要辛勤劳作,每个人便都能够填饱肚子。然而在大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朕的百姓们即便整日里夙兴夜寐、不辞辛劳地埋头苦干,但一旦遭遇天灾之年,必然会有无数无辜之人被活活饿死。”</p>

要知道,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的产量极为有限;</p>

再加上交通条件极度落后,信息传递迟缓且困难重重。</p>

因此,当某个地区遭受严重灾害时,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口陷入饥饿与死亡的绝境之中。</p>

即便是在另一些地方粮仓充盈如山,可受限于简陋的运输工具以及崎岖难行的道路状况,将这些救命的粮食及时运送到受灾之地,也不知要耗费多少漫长的时日。</p>

现代则不同,尽管近些年来极端气候频繁现身,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像那种因饥饿而丧失生命的惨状,几乎已经销声匿迹。</p>

哪怕不幸遇上了自然灾害,致使粮食大规模减产,大家也无需过度惶恐担忧。</p>

因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个地区的同胞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