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烟云第128章 对峙
李癞子生气了:“我们都是何公馆的长工,这一路上拖儿带女的是我帮你娘和你爹逃出衡州城的。本来我李癞子没什么病,但头上烂的寸发不生,有人也说是病,我是害怕被官府抓,也就逃着帮你一把,我如不是看在同年老庚的份上,我懒的管。哎,那郎中先生你就下药吧!他没钱我也没钱,我可以帮你干活呀!” 醉花女在楼上听了高兴:“原来是郭三和李癞子,这是我家的长工,原来他们也来到了这里。”正想着,只听到下面又有人帮腔作势:“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在此替人医病,出来让我瞧瞧!” 醉花女见人群被分开,走出一个人来时,她却吓了一跳:“陆长子,不,王子吴世璠。” 吴世璠由冯苏领着走到了贺金声面前。他指着贺金声说:“你这人怎么这么面熟,但我却想不起你是谁。哦,对了,我猜想一定在哪儿见过你摆过地摊卖过草药了!” 贺金声见是陆长子,知道这位王子没有认出他是谁。想装作不理睬的神态,但是却恼了吴世璠。他说:“我最恼的就是路边讨饭吃的草药郎中,要钱不要脸,大多是满口胡说八道。今天我要看看你的本领,你不是海口说要医好这瘫婆子站起身来吗?”一边拍了拍那拉着二胡少年的手臂说:“你说的好,我与你作证,如果他没这本事,我也不会饶了他的!怎样?小哥!” 贺金声心中在猜测吴世璠来此的目的:吴世璠是不是为了小姐而来?难道他没有认出我吗?是贵人多忘事还是他早就忘记了我?也许他真被我这一身逃荒的样子……不,矿工的样子给弄糊涂了吗?但是他们来这里干什么?是追捉醉花女而来的,还是为了捉拿麻疯病人?如果此时一搜旅店,那醉花女就危险了。想到这,不由朝楼上瞟了一眼,我得设法将这班子人引向冲着我来才对。我不如用话激他,让他一时忘了进店去搜查。想到此却说:“是人不可能不得病。当然,人之病是由小到大的,故而有人预兆说,弱小并不弱小,久之就要变为强盛,只要有机会让其发展就有凶猛猖狂的可能。人如此,病如此,政势如此。说到政事,不妨各位回看前朝明教,只是一个小小的教会,结果后来又发展成了明朝廷。而大清以前也只是一个部落,结果也强盛到了今天。所以人体之病势正如朝纲,外表强壮之人不要以为无病,可能潜藏可怕的病。所以当今清廷虽然强大了,却有潜病在内的危机呢!就如云南贵州,此地仍大清之病毒也!” 吴世璠一下感觉了此话的可恶,不由不恼,说:“你这路边乞讨的草药骗子,你是死罪了,你敢在此胡说!” 贺金声感到他的话已刺激了吴世璠,见吴世璠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由不笑,说:“我并不胡说,我是在替人治病,说的是病因!” 吴世璠气的双手握拳,嘴唇发抖:“云南贵州之说还不是影射了朝廷又是什么?” 贺金声并不害怕,说:“云贵之政也如人体,现在云贵强旺,是外表的强,内政又怎么说,朝政内部不合也如人体内分泌不调合。人不怕他长的红光满面,也不怕他胖的溜油,病起来却也是一会儿的功夫。所以说胖要防病。朝纲也是如此,天下事防不胜防,要保住一个国家并不容易,要毁一个家园是极容易不过的了,上至皇上下到县官,他们要保家保国就得勤查国体病症,这样就能使万民同心、国家如铁桶一般的坚固。反之,光用一个‘吃’就可以毁掉国家。各位看见白蚁吃倒房屋吗?做官的如果不为国家出力,只图‘吃’和丶贪丶就有如白蚁毁房屋。群官吏如果不停地吃国家,就象一窝白蚁一样,谁会保的了国之大厦不倒呢?天下之大,贪婪成性之人还是有的。人体之血肉,天天鱼肉,山珍海味,吃的又肥又胖,病毒恶疾也就有了,故而要知道一个‘吃’其中之利害!” 冯苏见王子少殿主被说的答不上话,他却帮腔怒喊:“疯话,疯话,不听,不听!少殿主,不如将这草药郎中拿下?” 吴世璠对冯苏的帮腔并不满意,只是白了他一眼,他认为就凭这么几句话还不能定罪拿下这个草药医生,还得让他继续说,让他的话直接伤到当今皇上或伤到亲王爷了,才可拿他问罪。于是大声喝道:“说下去,看你还能有什么可说!” 贺金声有意要激起吴世璠来捉拿自己的,以便在逃走时将吴世璠引去追拿他,这样才可让醉花女脱身。所以又说:“不知众位听明白了没有,我的话是告诉各位,寒从脚起,病从口入,一些细小的毛病不可掉以轻心,就象大厦之间才发现几只白蚁一样不可不注意,一旦放松,几只白蚁变成几窝,一群变成几群,那大厦必倒无疑了。人一旦有了病就必须医治,久之病势一大,人就必伤。” 冯苏认为现在抓到草药郎中的把柄有了,抢上前一步,指着贺金声说:“你这不是诬骂大清朝了吗?还有,你说的白蚁是谁?你指的是谁?” 贺金声拍了一下头额,摸了一下脖子,说:“哎呀,我敢诬骂朝廷吗?我敢对清廷大功臣胡说什么吗?我只替人医病,这是在讲人之常理。各位还不明白吗?我在此摆摊是替人看病,替人消灾。刚才说到强可以变弱,弱小也可以变强大这正是人之病理。国之理,人之理都一样。有的人得了一点伤风头痛把它看作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去医治,久而久之,头伤痛的不可收拾。也有的人突然来了一场大病,却因医的及时,也就不可怕了。只要精用药理,对症下药,病也就大而缩小。故而弱小者可以为大,大强之势也可以转而弱小。这是人情病变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