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可是大明战神第559章 解袍共饮庆新公
十日之后紫禁城奉天门下。 一场朝会正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太阳初升,犹如一位慵懒的少女。 缓缓揭开面纱,金色的阳光穿透薄如蝉翼的云层,洒在紫禁城的红墙金瓦之上。 那百年古都的皇权中心。 在晨曦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庄严而神圣。 群臣们早已整齐地身着朝服。 肃立在奉天门两侧。 随着朝会的开始,山呼万岁的声音如同春雷般在紫禁城的上空回荡,震撼着每一个角落。 然而,细心的朝臣们却发现了今日的奉天门附近与往常有所不同。 往日的这里,总是戒备森严。 侍卫们如临大敌,确保着皇帝的安全。 但今日,侍卫们的身影却显得稀疏了许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宁静与平和。 皇帝朱见深端坐在龙椅之上。 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一切。 他环顾四周,然后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可有要事相奏? 如若无事,那就退朝吧!” 话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群臣们对皇帝这种视朝即退的态度已经习以为常,反正每次都不想上朝。 一上来就想走。 然而,兵部右侍郎刘大夏却是个细心之人。他扫视周围一圈,发现侍卫少了许多,不禁轻声问道:“刘阁老。 你看看这紫禁城,皇城侍卫似乎少了许多呀,上朝的地方都没几个侍卫!” 内阁次辅刘健微微一笑,解释道: “这些一看就是从内厂或者东西厂临时抽调的番子。 原来的三万皇城侍卫。 全部被调走检查去了。 毕竟那些都是汪直一手带出来的亲信人马,整整跟了汪直将近十来年。 如果汪直下马,他们肯定要被换掉。 由于事情仓促,这才调其他厂卫前来,不然人手不足!” 刘大夏听后,心中一动,偷偷问道: “那我们的人?” 刘健微微一笑,低声说道: “已经安排好了!”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仿佛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就在这时,兵部尚书王越出列奏报: “禀奏陛下,兵部在这几日一前一后接到辽东总兵府和陕西总兵府的急报。 声称有蒙古骑兵大举入侵!”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皇帝朱见深眉头一皱,沉声问道: “王爱卿,具体人数有多少?” 王越答道:“辽东和嘉峪关外,各自有十万蒙古骑兵,只是目前动向不明!” 此言一出。 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 皇帝与太子朱佑极相视而立,彼此的眸子里都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惊愕。 朱见深微微蹙眉,沉声道: “自从那次红盐池战役以来,蒙古确实鲜少如此大张旗鼓地集结兵力。 朕推算过,即便他们表面上统一了。 总兵力也不过二十多万。 此次竟倾巢而出,二十万大军。 岂非举国之力?” 王越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亦觉得此事必有蹊跷。 蒙古此举,定是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兵部右侍郎刘大夏此时也上前一步,恭敬地汇报道:“陛下,嘉峪关外。 我大明的关西卫虽然兵力仅有一万,但哈密城坚如磐石,且有三万明军驻守。 嘉峪关更是固若金汤,无需惧怕那十万蒙古铁骑,并且陕西总兵府有二十万大军。 但辽东一带却需我们格外留意。 辽东驻军仅十万。 女真附属军也仅三万而已。 更何况,抚顺关外并无坚城可依,且辽东乃贸易往来之要地,一旦有失…… 后果不堪设想!” 刘大夏的话音刚落。 朝堂之上便是一片寂静。 众人皆知,辽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是边防重地,更是贸易往来的要塞,蒙古此次倾巢而出,显然是有备而来。 皇帝朱见深坐在龙椅上之上。 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遥远而辽阔的辽东大地,那里是大明的边疆。 承载着大明的尊严与安危。 环视着朝堂上那些一脸凝重的大臣们。 缓缓开口问道:“各位爱卿,对于当前的辽东局势,可有良策应对?” 兵部右侍郎刘大夏眉头紧锁。 沉声奏道:“陛下,臣认为。 陕西总兵陈钺应当严守防线。 不可轻举妄动。 而辽东之地,却需我们主动出击。 狠狠打击蒙古人的嚣张气焰。 伏羌侯毛忠将军,身为北军左都督,威望卓着,骑射精湛,正可担此重任。 领兵出征,必定能大获全胜!” 他的话音刚落,兵部尚书王越便站起身来,皱着眉反驳道:“刘大人。 驱逐蒙古军固然重要。 但也不必劳烦左都督亲征吧? 何况,朝中还有诸多大将可用!” 刘大夏却不为所动,坚持道:“陛下。 陕西那边我们已经有所布置。 但辽东乃是大明门户。 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有伏羌侯出马,定能扬我大明国威。 振奋军心,臣恳请陛下恩准!” 内阁次辅刘健也站出来支持刘大夏的观点,补充道:“陛下,伏羌侯毛忠将军出身骑兵世家,祖上为蒙古人。 对于骑射之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此次出征,必定能发挥出其特长,歼灭来犯蒙古军,保卫边疆!” 皇帝朱见深看着朝堂上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却有自己的盘算。 他深知朝中权力斗争的复杂,今日这些大臣们突然一致推崇伏羌侯毛忠。 背后必定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转而看向一旁默默站立的伏羌侯毛忠,问道:“老将军,你意下如何? 是否愿意为朕分忧,领兵出征辽东?” 毛忠闻言,立刻单膝跪地,拱手道: “陛下,臣虽年迈,但雄心犹在。 愿为陛下分忧,领兵出征辽东。 驱逐蒙古军,保卫辽东安宁!” 皇帝朱见深点了点头,心中已有了决断。他沉声道:“老将军忠勇可嘉。 朕甚感欣慰。 此次出征,若能凯旋而归。 朕必定重重赏赐,封你为国公。 以彰显你的不世功勋!” 毛忠感激涕零,连连叩首道: “陛下隆恩,臣必将铭记在心。 此次出征,臣必将死战到底。 不胜绝不凯旋!” 然而,太子朱佑极却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他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但又说不出具体的原因。 随后,朱佑极带着满心的敬意与激动,恭敬地向朱见深行礼,说道:“父皇。 儿臣心怀感激。 欲以笔墨表达对老将军的敬仰之情。 特撰诗词一首,愿献予老将军!” 皇帝朱见深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目光中流露出对太子的赞许。 他向一旁的怀恩示意,怀恩立即领会。 招手示意内侍们将早已准备好的。 笔墨纸砚恭敬地呈上前来。 太子朱佑极接过笔墨,轻轻抚平宣纸,沉下心思,挥毫泼墨。 笔触流畅而有力,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他对老将军的深深敬意与感激之情。 不多时。 一首诗词便跃然纸上。 朱佑极完成作品后,满怀自豪地将其呈给皇帝朱见深,说道:“父皇。 儿臣已经完成了这首诗词,愿以此献给老将军,表达儿臣的感激与敬意!” 皇帝朱见深接过诗词,细细品读起来。 脸上的表情随着诗词的内容而不断变化,时而露出赞许的微笑。 读完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对太子朱佑极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接着,他示意太监怀恩将诗词念出来。 怀恩清了清嗓子。 用洪亮而富有感情的声音念道: “老将北征气如虹,雁翎刀光映日红。 山河震动风云变,日月高悬天地雄。 穴中蝼蚁无处遁,铁骑纵横万里空。 太平待诏归来日,解袍共饮庆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