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38(1/2)

作者:鹤招

如履薄冰第36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38

朱翊钧向来走一步看三步。</p>

冯保的东厂之职,他早就在思考合适的人选了。</p>

张宏首先就被他排除掉了。</p>

一来,未必能顺利接任,阻力太大,无论是盯着自己的人,还是盯着张宏的人,都不在少数。</p>

甚至李太后都未必会同意。</p>

二来,就算能摘到桃子,也容易引起各方不必要的敌视。</p>

冯保的反扑,张宏未必能接住。</p>

三来,则是张宏的班底,太差了。</p>

东厂毕竟是武职,张宏并没有这个根底。</p>

而冯保从隆庆元年开始,掌东厂已经六年了,根基深藏。</p>

若是张宏接任,一时半会,还真不能轻松掌握。</p>

况且,冯保占据着司礼监,本就是东厂名义的上司,若是遥遥指挥着东厂的心腹旧部,东厂谁做主还真难说。</p>

而李进,却是再合适不过了。</p>

御马监在内臣中,本就是武臣资序,狭义上是养马的,广义上是领卫营的。</p>

李进作为御马监秉笔太监,哪怕调任,也自有一伙班底在。</p>

再加上李进是外戚,一旦身份被抬起来,立马就会有大批内臣向他靠拢,这一点是张宏比不了的。</p>

各种因素,都能让李进尽快地实际上掌握东厂。</p>

最重要的是,李进是李太后的族兄,并且对于他们母子,有恩情在。</p>

无论是亲戚,还是恩情,可以说,天然就过了信任这一关。</p>

这会让李太后减少被外朝挟逼的感觉。</p>

也能借由这个幌子,挡住不必要的视线,以及暗箭。</p>

至于怎么掌控李进……这不是已经开始润物细无声了吗?</p>

本就是个重恩情的人——否则也不会开后门将李太后送进裕王府了。</p>

而今天的事,李伟会好好在亲戚之间替他宣传的。</p>

李进自然也应该知道,他能上位,应该感念谁。</p>

朱翊钧细细回想了一番,自觉并无遗漏之处,终于舒了一口气。</p>

又是阶段性的一步。</p>

回过神来,便听到朱希忠的声音。</p>

“为君分忧,是臣分内之事。”朱希忠跪在身侧回着话。</p>

朱翊钧看了过去。</p>

这位成国公,办事当真靠谱,就没有掉链子的时候。</p>

他都舍不得这位国公驾鹤西去了。</p>

不由感慨一句:“国公要好好将养身体,多为朕分忧才是。”</p>

朱希忠听了这话,苦笑道:“寿命自有天数,臣安能违逆。”</p>

“不过臣百年之后,国公府上下,也会继续替陛下分忧。”</p>

朱翊钧失笑,这是在向他讨承诺呢。</p>

他走近,将朱希忠扶起。</p>

语气轻松地说道:“那日,我遣张宏送去的玉佩,在国公这里吗?”</p>

朱希忠连忙将手伸进怀里,准备物归原主。</p>

朱翊钧伸手止了,笑到:“这玉,还是由国公收好罢。”</p>

“也好随时提醒朕,只要这玉一日不碎,朕便一日记得成国公府。”</p>

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只要一天不死,就不会负了国公府。</p>

朱希忠听了这话,身子顿了片刻,才喟然一叹:“臣侍奉三朝,尽享天恩浩荡,当真是三生有幸。”</p>

不管信不信,这个恩也谢。</p>

他也知道,皇帝作出这种承诺,已经是极限了。</p>

总不能让人对天发誓吧。</p>

朱翊钧点了点头:“我娘亲有个侄女,到了适龄的年纪了,国公家若是有俊彦,可以互相走动一番。”</p>

这是给朱希忠承诺之外,一点实际的好处。</p>

不比张宏、蒋克谦这种小角色。</p>

一位锦衣卫指挥使兼三公,若只是口头承诺,终究还是太薄弱了。</p>

让国公府与李太后沾上姻亲,多一分底蕴,才算看得着的好处。</p>

方才他已经与李伟谈论过此事,不能说是意动,只能说是欣喜若狂。</p>

有李伟的态度便能放心对外许诺了——毕竟不是自由婚姻的年代。</p>

外戚的婚事,多是结勋贵,例如李太后的妹妹,就嫁了平江伯陈王谟。</p>

朱翊钧能做的,最多是把关一下,对面不是个烂人,身后势力也不是爱作死的,就够了。</p>

但要是想找什么才华出众、貌如潘安,那还是洗洗睡吧。</p>

朱希忠不意想新帝竟然这般大方。</p>

刚做了事,立刻就有此厚报,连忙拜谢道:“臣……”</p>

朱翊钧打断了这些不必要的环节:“好了,说正事。”</p>

朱希忠连忙闭嘴,暗道果然,甜枣之后必有差遣。</p>

朱翊钧看向朱希忠,开门见山:“去年,先帝想复起顾寰总督京营,结果被弹劾致仕,这事你知道吗?”</p>

京营,就是常驻京城的卫戍营,而总督,就是京营的主官。</p>

去年先帝力挺顾寰掌管京营,结果言官们前赴后继弹劾顾寰老迈。</p>

广西道御史王宗载更是说,顾寰贪权恋位,离间君臣,要夺他爵位。</p>

吓得顾寰连夜突发呆症,直到先帝同意他致仕才得以痊愈。</p>

至于是不是真的老迈痴呆才被弹劾的?</p>

他只知道历史上,顾寰明年就会复起,掌左军都督府事——至少张居正看来,顾寰是没有老迈不堪的。</p>

朱希忠自然是知道这事的,他也不遮掩。</p>

直话直说道:“镇远侯顾寰其人,从嘉靖十二年开始,历任左军都督府、南京中军都督府、漕运总督、右军都督府,任两广总兵时,还有阵斩资历”</p>

“尤其嘉靖三十三年,庚戌之变后,特旨入京,整备京营。”</p>

“武功昭彰,威望隆重,位居三孤……非兵部所能节制。”</p>

话已经说到这里了,还不明白就是傻了。</p>

五军都督府,本就是枢密院的底子;总督漕运,有治政之能;提督两广,有阵斩之武。</p>

更别说在嘉靖年间,就临危受命,奉旨改制京营的强势人物了。</p>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都出类拔萃的勋贵,要将京营拿在手里,兵部也只能眼看着。</p>

或许是某些人不愿意坐视这样的事发生,所以,便有了一场场弹劾。</p>

朱翊钧听罢,没有直说他为何问起这事。</p>

反而继续追问道:“那接任的彰武伯杨炳呢?”</p>

此人接任,反而没掀起什么波折。</p>

朱希忠叹了口气:“彰武伯杨炳提督京营后,第一件事便是将上奏直达天听,改为经由兵部部议,由兵部覆奏后呈上。”</p>

流程的改变,就是权力的改变。</p>

打报告对接皇帝,变成了中间过一道兵部,这就是一改顾寰时期的超然地位,向兵部低头,伏低做小了。</p>

英宗以后,勋贵这幅模样才是常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