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绝不让你二世亡第126章 变革之舞
董宇深知,虞姬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吏治腐败,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野震荡。但他更明白,长痛不如短痛,若不趁早根除这颗毒瘤,大秦的根基迟早会被蛀空。 “夫人放心,我心中有数。”董宇握住虞姬的手,眼神坚定,“这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我已下定决心,必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行,董宇连夜召见了廷尉李斯,与这位法家代表人物彻夜长谈。两人就改革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官员选拔、考核制度,到贪污惩处、监察机制,事细靡遗,反复推敲,最终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力求将改革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将阻力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李斯起初对董宇的改革方案持保留态度,认为过于激进,但随着董宇对他一一解释,并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他逐渐被董宇的决心和远见所折服。最终,两人达成共识,决定联手推动这场变革风暴。 “丞相大人,此次改革,关系到大秦的未来,还望您能鼎力相助!”董宇拱手说道,语气诚恳。 李斯微微一笑,抚须说道:“护国侯放心,为了大秦的千秋霸业,老夫定当竭尽全力!” 改革的浪潮,不仅在朝堂上翻涌,也逐渐蔓延至民间。虞姬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走访民间,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向百姓宣讲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并尽力帮助那些受到改革影响的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虞姬的善举,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和爱戴,也为董宇赢得了宝贵的民心基础。然而,在暗处,赵高等人却对董宇的改革恨之入骨,他们暗中串联,散布谣言,试图煽动百姓的情绪,阻挠改革的推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打响 与此同时,蒙毅接到秦始皇的密令,开始着手整顿军队。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石 蒙毅领旨后,马不停蹄地赶往边关。他深知军改的重要性,更明白这支军队对秦始皇和董宇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更是未来改革的坚实后盾。 他抵达军营的,看到董宇到来,放下手中的竹简,问道:“爱卿今日怎么有空进宫啊?”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董宇神色凝重,将赵高散布谣言、意图阻挠改革的事情和盘托出。 秦始皇听后,脸色阴沉,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虽然信任赵高,但对于这种危害国家安危的行为,也绝不会姑息。 “爱卿可有证据?”秦始皇沉声问道。 “回陛下,臣已掌握确凿证据。”董宇说着,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名单呈上,“这些人都是赵高的心腹,他们暗中散布谣言,煽动百姓,其心可诛!” 秦始皇接过名单,仔细查看,越看脸色越难看。名单上的人,有些他甚至都认识,都是朝中担任要职的官员。他没想到,赵高竟然已经将势力渗透得如此之深。 “赵高,你好大的胆子!”秦始皇怒吼一声,将手中的名单狠狠地摔在桌上。 董宇见状,知道时机已到,于是趁热打铁,请求秦始皇彻查此事,严惩不贷。秦始皇当即下令,将名单上的人全部抓捕归案,严加审问。 一场针对赵高的清剿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董宇的果断行动,赢得了秦始皇的赞赏。秦始皇深知,改革之路充满荆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改革很难推行下去。而董宇,无疑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有能力的助手。 这场风波过后,董宇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他开始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土地制度到赋税制度,从教育制度到军事制度,每一项改革都触动着旧势力的利益,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然而,董宇知道,改革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坦途。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更加艰难的抉择…… 董宇深知,这场针对赵高的清剿只是第一步,想要根除旧势力的影响,彻底推行新政,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一面命人严密监视赵高的动向,防止其狗急跳墙,一面加紧推行各项改革措施。 首先,他将目光投向了土地制度。秦朝沿用的是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土地制度,虽然在当时促进了农业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也日益显现。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隐患。 董宇决定效仿后世“均田制”的思路,推行新的土地政策。他上书秦始皇,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和没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并减免他们的赋税,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这一政策一经提出,便遭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大多出身贵族,拥有大量土地,董宇的改革无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联名上书,反对董宇的新政,甚至有人在朝堂上公开指责董宇“动摇国本”。 面对质疑和反对,董宇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他向秦始皇详细阐述了新政的意义和好处,并以史为鉴,指出土地兼并的危害。最终,秦始皇被董宇的真诚和远见所打动,力排众议,批准了他的新政。 新的土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取得了显着成效。许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生活有了保障,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产量大幅提升。民间甚至出现了“ 得董君,如沐春风 ”的歌谣,赞颂董宇的功绩。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董宇为新政的成功感到欣慰时,一股暗流却在地方上涌动,一些地方官僚和豪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开始暗中抵制新政,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