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吟江山第七十八章 考教一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月时节,过了清明,雨水渐丰,润州城上空时不时就飘来一朵云,垂天而下道道雨丝,连绵不绝。 韩云鹏酒足饭饱之后,拉着苏宸,撑着油纸伞,走出白墙灰瓦的小巷子,来到了恢宏气派的韩府。 既约好今日要登门复诊的,苏宸也不好失约,被韩云鹏引到了韩熙载的房内。 韩熙载倚靠在床榻前,手里拿着一本《道德经》,目光却没有看书,而是怔怔看着房梁,思索着西北局势,忧心忡忡。 他想到自己南渡,当初充满凌云之志,如今蹉跎大半生,过了花甲之年,六十有四,罢官停职在家,目睹北边的宋国强大,江南唐国日渐衰微,忍不住喟叹、痛惜。 这韩熙载出身官宦豪门,其曾祖父韩钧,曾任唐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亲韩光嗣,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平卢节度副使;代代位列公卿。 因此,韩熙载打小经过祖辈家庭公卿文化熏陶,便立下出将入相的志向,自幼勤学苦读,后又隐居于嵩山读书,大约二十岁时游学于洛阳,于后唐同光四年登进士句子,你来说出作者出处如何?” “还是不要了吧……”苏宸表情有些不自然,这种考教有点困难,他虽然读研期间是中文系,但本科他是临床医学,专业不精,更非从小就熟背古文,怎么可能把诸子百家,魏晋隋唐的文章都记住句子……臣妾做不到啊! 韩熙载摇头笑道:“以文会友,何其雅致,来,听我这一句:自性达物曰城,自学达城则明。文武周公,自性而成者也,无其性不可而及矣。颜子游夏,得诚自明者也……” 这段句子出自唐代文学家欧阳詹的《自明诚论》,他强调有了“诚”的重要性,有了诚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了。在安史之乱后,中唐开始社会思潮由强调忠孝转为了注重诚明,由此开启关注心性的问题;算是儒学在中唐之后比较重要的论着。 只可惜,这篇文章不算是辞藻华丽的千古名篇,并没有收入现代课本里,苏宸没有听过啊。 此时的苏宸,一脸懵逼,苦笑摇头,不知文章和作者出处。 韩熙载见他不知,安慰道:“无妨,可能这篇有点偏了,牵扯到儒家思潮之变化,内容枯涩一些,老夫再说一段通俗易懂的: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故在君子之心为志,形君子之言为文,论君子之道为教。《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君子之文也。这一段应该听过吧?” 这一篇是柳冕所做《与徐给事论文书》,收于《全唐文》,文章的大意不难理解,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推行文学革新,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结合方面有所推新,反对六朝以来骈俪之词,认为文章不应该只是辞藻形式的堆砌,其中以柳冕的这篇文论,解析的最为深刻。 韩熙载心想苏宸既然不擅长骈赋,却有诗词才华,应该是站在韩愈、柳宗元那一方,是古文运动遗留文风的支持者和拥护者,那应该熟读过柳冕的这篇文章。 苏宸同样一脸懵逼,这段大致意思,他是能够听明白的,至于这篇文章的题名是什么,哪个古代作者写的,他完全不知道啊,考得太冷门了吧! “这篇也没听过?”韩熙载脸色有点不自然了,强忍着道:“无妨,再听下面这篇……” “停停停……韩老韩老,小子才疏学浅,或许以前翻过,但记忆不深,早就忘却了。”苏宸找了一个借口后,硬着头皮拱手道:“那个,在下忽然想到,家中还有急事,告退了先!” 苏宸说完,也不等他挽留,直接起身,提着药箱子就赶紧夺门而出,再不走的话,出糗更大,恐怕等会要被对方当成文盲了。 韩云鹏正好来到门口,见苏宸急匆匆离开,他打招呼都来不及,摇头纳闷,然后迈步进屋道:“父亲,苏宸冒着风雨来给您治病,这份恩情,咱们不可怠慢,请爹爹再给我一百贯钱,我去好好款待小恩公一番!” “滚——”韩熙载正在失望与烦闷情绪中,无处发泄,韩云鹏的出现,火上浇油,正好撞枪口上了。 韩云鹏见父亲韩熙载动怒了,还拿起枕头砸过来,吓得抱头鼠窜,仓皇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