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废除户籍制重定天下户籍方为王上道138(1/2)

作者:纵横小秦王

我教你怎么做皇帝第136章:废除户籍制重定天下户籍方为王上道138

御史台。</p>

“陛下竟然会将这个案子,交到御史台查明。”</p>

御史大夫陈宁看向手中的圣旨,眼中却是掠过一抹沉思道。</p>

“未曾交给刑部,也不曾交给大理寺。”</p>

“而是在锦衣卫介入的情况下,将这件案子交到了御史台。”</p>

“那无非就是想让我们在这上面做点文章,让恩侯刘继祖一家,永无翻身之日。”</p>

御史中丞涂节也是想了想,方才轻声开口道。</p>

如今朝中能坐到这个位子上,正二品、正三品的朝中大臣,都是人中龙凤,天纵之才。</p>

虽然他们所图甚广,野心盛大,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特别是御史这个位子,更是要善于揣摩心思。</p>

所以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案子交到刑部,或者是大理寺?</p>

因为不管是刑部,还是大理寺,都太过于正直,不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p>

但御史台不同,他们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所最大的责任就是纠察与弹劾。</p>

还有维护朝廷纲常,确保官员遵守礼仪法度。</p>

而刘继祖光是在礼仪法度上,就已经能让御史台大做文章。</p>

再加上刘继祖在凤阳的不法行径,想要使其永远不能翻身,这对于御史台,不过是随手为之。</p>

更何况,陈宁与涂节还都是胡惟庸的心腹,那为了自家老大可以报此血仇,他们也绝不会罢休。</p>

再者就是处于政治的角度出发,干掉刘继祖,也可以为他们增设三分权柄。</p>

毕竟好歹是个侯爵,如此严办之下,恐怕是那群功侯,对于御史台,都要忌惮三分。</p>

那只要有了这三分话语权,胡惟庸也未必不能再度崛起。</p>

而此时,人在中书省的胡惟庸,也是接到了御史台的禀告,心中更是升起一抹得意之色。</p>

果然,胡惟庸料想的不错,朝廷绝对会有大动作,再加上太子朱标的圣旨,还有锦衣卫对于凤阳的士绅豪强,逐一清查。</p>

都已经表明了,朝廷不仅仅是要办了刘继祖一家,更是要肃清凤阳的士绅豪强。</p>

“这可真是一箭三雕,不仅维护了朝廷的政治清明,更可以对文武百官,乃至于淮西勋贵,起到极大的震慑。”</p>

“还有借此肃清凤阳的士绅豪强,让他们不能再压榨百姓。”</p>

“咱们这位陛下与太子殿下,手段还真是高明。”</p>

胡惟庸转头看向身旁的李进,还有江夏侯周德兴、永嘉侯朱亮祖,轻声一笑道。</p>

“相国,这里是中书省,还请慎言。”</p>

朱亮祖却是心头一惊,便是连忙拱手道。</p>

胡惟庸这也太嚣张了,竟敢如此堂而皇之的揣摩朱元璋与朱标的心思。</p>

别忘了,这里可不是胡惟庸的相国府,这里可是朝廷的中书省,而中书省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不慎,就会招来横祸。</p>

“不用担心,在座的诸位都是本相国的好友。”</p>

“而中书省,也在本相国的把持之中,所以哪怕是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不会传到陛下的耳朵里。”</p>

胡惟庸倒是不在意的摆了摆手。</p>

自从胡惟庸进入中书省,就将这其中的关系,捋了个明白。</p>

同时哪些人该重用,哪些人不该用,胡惟庸也是心里门儿清。</p>

所以该防着的人,胡惟庸依旧在防着,但是他在中书省大搞一言堂,这也是事实。</p>

毕竟众所周知,中书省的左丞相汪广洋自打开国以后,就是左右逢源,懦弱无刚,压根不敢得罪胡惟庸。</p>

这就相当于挂了中书省左丞相的牌子,但却不具备中书省左丞相的权力。</p>

反而是被胡惟庸牢牢的钳制在手中。</p>

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只要胡惟庸想,随时就可以将汪广洋踢出局,甚至不会掀起半点波澜。</p>

“相国,还是应该小心一些,以免隔墙有耳。”</p>

李进也是看向胡惟庸开口道。</p>

作为朱元璋插在中书省的钉子,李进也需要去奉承胡惟庸,还需要去提醒胡惟庸。</p>

而自从朱元璋要重用胡惟庸之日起,李进就已经成了胡惟庸的心腹,所以对于审时度势,该怎么说话,李进已经摸索出一套规则。</p>

捧着来。</p>

可能是因为权力的压制太过于狠辣,所以导致胡惟庸聪明的同时,也会骄傲自满,变得无比的自负。</p>

总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殊不知,在这滔天的骇浪之中,胡惟庸只是一条小虾米,能捧起来,也能摔死。</p>

“嗯。”</p>

胡惟庸当然明白他们的好意,便是点了点头,随后沉吟道:“过几日,本相国会安排陈宁与涂节弹劾汪广洋,怠政懒政,不作为,使其退出中书省。”</p>

“汪广洋的确是怠政懒政,不作为,但是将其留在中书省,不是更有利于相国?”</p>

对于胡惟庸的意思,周德兴的眼中闪过一抹疑惑道。</p>

一旦将汪广洋踢出中书省,中书省左丞相的位置必然是空缺,所以朝廷肯定会找人补上。</p>

那如果换个人过来,中书省左丞相的权柄,肯定会归于那位新任的左丞相手中。</p>

这样一来,对于胡惟庸的权力,就是一场不小的冲击。</p>

所以将汪广洋踢出中书省,真的值得么?</p>

“你不能只看表面,权力永远要起到制衡的作用。”</p>

“但本相国太招摇了,所以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p>

“况且一直把持着中书省,不仅仅是陛下会起疑,就连太子殿下也会有所察觉。”</p>

“毕竟汪广洋已经多久没有来中书省了,从本相国回到京师,本相国就还没有见到汪广洋。”</p>

“所以你们觉得陛下在中书省没有耳目?”</p>

“肯定会有的,那这岂不是在说明,汪广洋惧怕于本相国,所以根本不敢来中书省?”</p>

说话间,胡惟庸又是看向李进问道:“李进,汪广洋已经多久没有处理过政务了。”</p>

“自从去年开始起,左丞相就没有过问过政务。”</p>

李进想了想,便是摇了摇头道。</p>

“那这样的人还不踢出中书省,难道留着他让别人弹劾本相国不成?”</p>

“一旦有朝一日,太子殿下问话汪广洋,汪广洋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坐实了本相国权倾朝野,一手遮天。”</p>

胡惟庸当即冷声道。</p>

如果汪广洋不这么过分,胡惟庸当然会留着汪广洋,但他几乎不加以掩饰的行为,已经触碰到了胡惟庸的底线。</p>

所以这个人必须踢出中书省,而且汪广洋要不是开国功臣,胡惟庸都能整死他。</p>

“还是相国考虑的周全。”</p>

周德兴与朱亮祖顿时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便是看向胡惟庸恭维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