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第289章 一南一北一统天下
“唐军一路挥师东进,来到三峡。 看到三峡发大水, 众将士皆欲等待洪水退去再继续前行。 但李靖却说:我们耗时数月,精心筹划,敌军却尚不知我方的动向,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是在李靖的鼓舞和率领下,唐军开始沿三峡继续东进。 一路上,萧铣果然并没有派多少士卒把守, 唐军得以一路势如破竹攻破荆门、宜都二镇。 当唐军来到夷陵的时候,这才遇到驻扎在清江的几万守军。 不过,敌军人数看似众多,但战斗力并不强。 且在未知敌情的情况下,他们军纪也比较松散, 就连守将也连做梦都没有想到,唐军会在这种时候展开进攻。 因此,当唐军来袭时, 文士弘只能在惊慌失措中迎战,结果大败亏输。 梁军损失惨重,多达万余人或溺水,或被斩杀。” “攻破清江防线后, 李靖领兵直逼江陵, 沿途不少敌军在其威势下望风而降。 萧铣陡然得知唐军来犯,顿时被吓得手足无措。 由于他身边卫队仅仅只有几千人, 他只能急忙下令紧急征兵, 并急召各地援军前来支援。 李孝恭见敌军势单力薄,就想一举灭之。 但李靖却反对说:‘彼救败之师,虽少而锐,若轻进与战,必不利也。今吾兵深入,若攻城不拔,野无所掠,此危道也。不如且泊南岸,因其懈怠,然后取之,则必可擒也。’” “可此时的李孝恭, 已经被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压根儿就听不进李靖的劝告。 李孝恭让李靖留守军营,自己则亲自率军进攻萧铣。 事情的发展果如李靖所预料, 李孝恭率领的唐军,被文士弘率领的梁军打败,损失惨重, 李孝恭本人也被迫逃往南岸。 梁军乘胜追击, 但他们在追击的途中, 看见唐军遗弃了不少的物资和钱粮, 于是便停下脚步开始哄抢财物。 而躲在暗处观察的李靖, 则抓住敌军混乱的时机,趁机出击, 再次给予敌军重创, 歼敌近万人。” “击败追兵后,李靖又率军直取江陵城, 并连续攻破外城与水城, 成功包围内城,并俘获大量舟舰。 但李靖随后的命令却让部下大惑不解:他下令将所有俘获的舟舰放入江中,任其顺流漂下。 面对部下的疑惑,李靖解释道:‘萧铣疆土广袤,南连岭表,东抵洞庭。 我军孤深入敌,而江陵城壁坚厚。 若久攻未下,而敌军四面来援,我军必陷腹背受敌之境。 至其时,虽多舟舰,亦无益也。 今放舟舰于江,任其随波逐流。 敌军遥见,必疑江陵已陷,故生踌躇,不敢轻进。 彼必遣使察之,往返之间,月余已逝。 至其时,我军已定江陵矣。’” “结果正如李靖所料。 断绝萧铣援军后,李靖领五千精锐为先锋,直抵江陵城下。 萧铣遣骁将杨君茂、郑文秀迎击, 均被李靖所败,俘甲士四千余。 李孝恭率大军随后抵达,将江陵围得水泄不通。 萧铣欲战而力不足,欲守而援不至。 无计可施之下, 在与部下商议后, 萧铣身着丧服,率百官出降。 李靖领兵入城,有些将士想要趁机劫掠,但却遭到李靖坚决反对。 因为南方还有很多地盘没有打下来, 如果唐军烧杀辱掠、枉顾百姓死活, 那么其他城镇的敌人,就会拼死抵抗。” “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唐军在李靖率领下,恪守军纪,摒弃烧杀抢掠之陋习, 以怀柔之策安民,深得百姓赞誉。 因此,梁国余城皆闻风而降。 萧铣降后数日,他的十几万援军这才赶到。 在闻听萧铣已经投降,且知唐军待人仁厚,于是不战而降。 后萧铣被解至长安,终被处死。 李靖经此一战威名远扬, 李渊也为李靖的军事才华所折服, 拜上柱国,封爵永康县公。” “在李靖的指挥下, 唐军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就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将荆州和岭南地区,悉数纳入李唐版图, 充分展现了李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此战中,李靖对敌人的心理拿捏的恰到好处, 随后又是攻敌不备、出奇制胜、擒贼擒王、剿抚并用, 最终直取江陵,建立奇功。” 观众们看到这儿,忍不住赞叹起来, “苏定方的战法与李靖如出一辙,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 “看李靖用兵如神,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料敌先机,真是让人佩服。” “他们把战争玩儿成了艺术,令人赏心悦目!” “我泱泱华夏能人无数,为何历史上还多神州陆沉?没人反思吗?” “滚!你要反思自个儿回家面壁去,别xx打扰老子看直播!” “……” 视频继续直播, “武德六年八月, 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趁吴王杜伏威入朝之际, 谎称杜伏威被囚, 伪造其书信起兵, 于是江南地区纷纷反叛。 李渊闻讯后, 随即任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 同时调集李积、任瑰、张镇州、黄君汉等七位总管, 共同出兵平叛。 为应对唐军,辅公祏派遣冯慧亮、陈当世率领三万水军屯驻博望山, 同时又命陈正通、徐绍宗率领二万步骑屯守青林山。 为加强防御, 他们还在梁山连接铁锁,阻断江路,并筑起绵延十余里的却月城,又在江西构筑堡垒以抵御唐军。 由此,冯慧亮、陈当世所部水师与陈正通、徐绍宗所部陆军互为犄角之势,防御甚是严密。 面对叛军的严密防线,唐军则采取了兵分两路的策略。 李孝恭与李靖率领水军驻扎在舒州, 而李积则带领一万步兵渡过淮河, 在成功攻占寿阳后,驻扎在硖石。” “李孝恭召集诸将商讨对策。 众将普遍认为:冯慧亮部驻博望山,陈正通部屯青林山。 他们不仅兵力强大,而且已经同时占据水陆之险要地势。 且对方水陆两部互为犄角之势,防御严密,一时之间,难以攻下。 既如此,不如绕过敌方正面防线直取丹杨。 丹杨乃是敌军大本营, 只要拿下丹杨, 冯慧亮和陈正通部自然不战自溃。 李孝恭正欲采纳此计,但李靖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冯慧亮和陈正通率领的确实是辅公祏的精兵, 但辅公祏亲自留守的丹杨兵力,必然也不会少。 况且丹杨城墙坚固, 我军若无法突破博望山等要地,又怎能轻易攻破丹杨? 倘若丹杨久攻不下, 而冯慧亮等人又趁机从后偷袭, 我军势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甚至还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且冯慧亮、陈正通二人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 他们此番坚壁不出,并非怯战, 不过是辅公祏严令他们坚守不出, 意图挫伤我军锐气,迟滞我军攻击罢了。 为今之计, 当示敌以弱,诱敌出战, 力争在野战中将其彻底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