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灰烬(1/2)

作者:七年之期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第126章 灰烬

当赫尔南·诺伊不尴尬时,尴尬的反而是拉莫西里埃了。</p>

拉莫西里埃明显就是想要拖延时间,而赫尔南·诺伊也并不着急。虽说表面上咄咄逼人,但是却并没有真的将话说死。</p>

实际上这是弗兰茨要求的,所谓的德意志联军完全就是各个邦国的军队临时拼凑在一起的,虽说有了国民议会,但是在组织上比起当年卢森堡危机时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p>

在奥地利军队已经距敌不到五公里的时候,有些邦国军队甚至还没集结完毕。</p>

这倒不是奥地利军队没有了其他邦国军队的支持就打不赢法国人,恰恰相反在阿尔布雷希特看来没有那些邦国军队的掣肘,他能更好地指挥军队。</p>

不过弗兰茨考虑的恰恰是胜利之后的问题,一旦联军突破萨尔堡之后前方就是平坦的洛林高原。</p>

在波旁王朝长期统治之下的洛林人看来,此时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毫无疑问是入侵者,但是所谓的德意志联军也没好到哪里去。</p>

为了尽可能不要加重这种印象,弗兰茨需要奥尔良王朝的军队和官员同行。</p>

奥地利帝国的军队在阿尔布雷希特的率领下,再加上有足额的军饷,还不至于干出太出格的事情。</p>

然而其他邦国的军队可就没法保证了,“打仗就是为了抢劫强抱”在此时并不是一句瞎话,而是很多军队的信条。</p>

此时的德意志联军可是打的民族主义的旗号,如果再让那群人干那些不三不四的勾当,那么这场战争本身就会成为一个笑话,更加可能适得其反。</p>

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就一直是法国重要的兵源地,并且盛产精兵强将。</p>

以拿破仑时期为例,法国的24位元帅中有三位来自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其中阿尔萨斯两人,洛林一人。</p>

要知道当时阿尔萨斯-洛林的总人口才占法国的2,而法国的元帅却有八分之一来自该地区。</p>

阿尔萨斯-洛林边民组成的莱茵军团一直是法国军队的标杆,直到普法战争之后才逐步让位给外籍兵团。</p>

《莱茵军团进行曲》甚至一度成为了法国国歌。《莱茵军团进行曲》即后世着名的《马赛曲》前文讲过,在此不做过多赘述。</p>

除此之外对于阿尔布雷希特来说,萨尔堡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场,而其中的法军更是绝佳的实验对象。</p>

奥地利此时有大量的新式武器,理论上讲这些东西将改变战场,甚至是改变历史。</p>

然而这些新武器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却无从得知,之前在意大利战场上意大利联军的糟糕表现让其根本没有发挥的机会。</p>

另一面,虽然此时萨尔堡几乎成了一座废墟,但是拉莫西里埃并不在乎,因为只要萨尔堡没有被彻底炸成白地,那么他就是占据了优势。</p>

事实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棱堡的地位就在不断下降,之后又出了拿破仑这样崇尚进攻的人物。</p>

所以此时针对棱堡的攻坚战并不多,关于其的战术革新也很少。</p>

不过萨尔堡是个例外,因为绕不过去。</p>

赫尔南·诺伊走后,拉莫西里埃仅存的参谋们(这个时候的参谋更像是幕僚或者副官),甚至还有人建议他走出萨尔堡和阿尔布雷希特在平原地区决战。</p>

然而拉莫西里埃可不想出去决战,更不在乎那狗屁荣誉,事实上只要他守住萨尔堡就是大功一件,就已经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收复了洛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