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总有人想浑水摸鱼390(1/2)

作者:凉月凉了

天启皇帝第389章 总有人想浑水摸鱼390

自万历中后期开始,小冰川期开始发威,此次京畿顺天蝗灾只是一个预演。</p>

蝗灾过后,就是朝廷的处理了。</p>

首先被提上日程的,不是皇帝在南海子定下的灭蝗,而是赈灾。</p>

好在顺天府的乡官制度已经普及,朝廷乡间的控制力上升,没弄出个民变之类的事情。</p>

而就在调集粮食,弹压粮价的过程中,毕自严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p>

蝗灾的第五日,亲自带人给顺天知府衙门送来了三万石的粮食,毕自严意外的看着董应举道。</p>

“今日来了两千流民?”</p>

“不错。”</p>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脸色非常的凝重。</p>

“都是被蝗虫啃食了家中田亩,后半年没了生计的百姓,既有从顺义、怀柔南下的,也有从涿州、固安北上的。”</p>

“整个北直隶,大半州府都遭了灾,区别就是严重程度。”</p>

“很多百姓眼见家中田亩今年是产不了多少粮食,只能外出寻个生计。”</p>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p>

董应举的话音落下,同行而来的户部尚书袁世振闻言,出声道。</p>

“蝗灾横行,田亩欠收,但凡有远见的人都会想到,粮价必然上涨。如今各处粮价高悬,唯有京城坐拥太仓,平抑物价,流民自是如同泼水于地般,往低处聚集,纷纷涌入京畿。”</p>

“按现在的势头,恐怕用不了多久,京城四周就会引来数万乃至十数万的流民,到时候恐怕就需要朝廷每日出粮赈济了。”</p>

“这。。。”</p>

听到袁世振的话,董应举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满的到。</p>

“地方早有编户,各处官员为何会放任流民四处乞食!”</p>

“州府官吏只求辖地无事,流民越少事就越少,哪里还会强留着不让走的道理?”</p>

看向董应举,袁世振见怪不怪的说到。</p>

这个也是王朝末年常见的景象了。</p>

地方官吏为了减少本地的治安、赈灾压力,往往都半默许半主动的让流民跑到别人的辖区上去。</p>

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自己管理的地方没有事,就万事大吉。</p>

至于说会不会祸水东引,祸害其他地方,那就和他们没关系了。</p>

听到袁世振的话,董应举沉默了。</p>

即便其中有很多的官员这么做,都是出于无奈,困着流民是等死,送走流民还可能会有线生计,但放任百姓流散他地,属于是连为官最后的一丝本分都不要了。</p>

“既如此,我等又该何如?”</p>

看向两位朝廷大员,董应举求助的问到。</p>

“经前番京中处决了一批囤积居奇的奸商后,宫里的商行和顺天府与京中的各家粮商也算有了联络,他们已经联名来寻过我,给我交了个底。”</p>

“京中的二十七家粮行联手,将京中的粮价平抑在了每石一两二钱左右,各家粮行的仓库中,尚有粮食七百余万石,算上各家在南方收购,还在北运的粮食,未来三月之内,京城可食之粮在千万石以上。”</p>

“但京城近百万人口之巨,按照一人一年食粮二十石计,这些粮只能撑到今岁冬季,若是再有周边流民入京,恐怕连秋收都撑不到啊。”</p>

“而如果算上顺天府下辖各府县的府库,勉强撑过了今年,明年的春种呢?下官这里已经没有了主意,全仰赖二位了。”</p>

说着,董应举无奈的对袁世振和毕自严拱手道。</p>

“这的确是个问题。”</p>

闻言,毕袁二人忍不住同时捋起了自己的胡子。</p>

北京城就存在这么个问题,人口太多,周边产粮根本就不足以供应京中,全靠漕运粮食北上撑着。</p>

而现在,蝗灾一起,顺天粮食产量肯定下降,北上漕粮若是不够,百姓的生计就成了问题。</p>

“我听说,自蝗灾过后,南海子在扩大招兵,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将流民集中起来做工?”</p>

沉思了一会儿后,袁世振看向毕自严问道。</p>

“这。。。”</p>

闻言,毕自严先是一愣,而后问道。</p>

“一月之前,龙骧卫的赵率教不是上奏说,在周边招募不到合格的兵员吗?怎么又开始招兵了?”</p>

“城建营,不是上四卫。”</p>

闻言,袁世振摆了摆手道。</p>

“城建营如今只是日日在南海子平地,对兵员的要求没有上四卫那么高。” “哦。”</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