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312章 王在晋论强国313
就在京中各方势力为蓟镇转运使而走动的时候。</p>
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在兵部尚书黄克瓒的陪同下,被人带入了西苑。</p>
“臣黄克瓒恭请圣安。”</p>
向皇帝行了一礼后,黄克瓒躬身而立。</p>
“臣王在晋恭请圣安。”</p>
而王在晋行了大礼后,安安静静的趴在地上。</p>
此时,朱由校正观察着这人。</p>
五十多岁,正直壮年,至少还能干十年。</p>
王在晋,一任辽东经略,被孙承宗给拱了下去。</p>
拱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的方略在当时的大明朝堂上是施展不开的。</p>
“拒奴抚虏,堵塞守关”的方略,那特么是在弃地!</p>
天启二年的大明,没经过十几年的耗血战斗,还没让边夷打到要弃地的地步。</p>
而且,大明一旦弃地,有几次收回来了?</p>
永乐早年,大宁卫被弃,到了大明亡国都没拿回来。</p>
正统年间开始,大明对西域控制力下降,到了弘治年间,再也无力干涉西域事务,关西七卫中的最后一卫,哈密卫被吐鲁番汗国吞并,大明势力缩回嘉峪关。</p>
永乐年间,东胜卫被撤,大明对河套地区控制力逐渐下降,蒙古势力开始进入河套。嘉靖年间,试图收复河套的曾铣被严嵩冤杀,再也无人敢言收复河套。</p>
还有南边的那堆宣慰司,至今有几个听话的。</p>
战略有很多,但要看时候。</p>
低头看了看手中王在晋的履历,朱由校暗自点头。</p>
工部郎中、福建副使兴泉兵备、湖广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山东巡抚、兵部左侍郎。</p>
履历非常的扎实,看起来也是个循吏。</p>
“起来吧。”</p>
将手中的王在晋的履历放下,朱由校看向他道。</p>
“臣遵旨。”</p>
闻言,王在晋又磕了一个头后,从地上爬了起来,躬身而立。</p>
“朕要你去任蓟镇总督,你有什么想法?”</p>
“回陛下,臣觉得应当练兵备战,安抚蒙古,以待将来。”</p>
听到皇帝问策,王在晋当即回答道。</p>
“如今,熊廷弼在辽东,已退建奴数次。古人有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次进攻而未有建数,建奴如今想要再次成势已是困难。然朝廷想要辽东平稳,却也无法一蹴而就。”</p>
看着面无表情的皇帝,王在晋斟酌着用词到。</p>
“朝廷想要彻底剿灭建奴,需发十万精兵,填山移水,修桥铺路,方可做到犁庭扫穴。然如今国家不富,边方不宁,京营不备,想要犁庭扫穴,臣以为万难做到。”</p>
看到皇帝伸手挠了挠头,王在晋一咬牙,继续道。</p>
“昔年,张太岳曾对神庙言,古人有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今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将官受制文吏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锋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有折冲之勇?”</p>
“故此,如今当精练强兵以待将来进剿建奴。”</p>
“这话说的朕爱听,平日里让士卒当牛做马,连饭都不让吃饱。战场上还指望士卒能拼命吗?”</p>
突然,朱由校轻声一笑,伸手指了指兵部尚书黄克瓒。</p>
“平日里朕与四卫士卒同吃同练,居然还有人说朕不务正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