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边镇转运司砍向晋商的第一刀311(1/2)

作者:凉月凉了

天启皇帝第310章 边镇转运司砍向晋商的第一刀311

明末,在对后金问题上,能出现一个左右朝局的走私利益集团,主要问题就在现在毕自严所说的事情上。</p>

大明的内部经济循环出现问题了。</p>

弘治时期,废除了开中盐法后,让一只吸血虫,靠着为朝廷向九边输送粮草而渐渐的膨胀起来。</p>

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是朝廷为九边发放的军饷钱粮已经无法让这些人满足,这些人就将目光放在了边关蛮夷身上。</p>

通过资助蛮夷寇边,要挟朝廷封贡,开放榷场互市。</p>

嘉靖二十九年,北虏头子俺答汗,因不满大明死活不开放贡市,发动战争,大同总兵官仇鸾以重金厚贿俺答汗,使得俺答汗从古北口越过边墙,入寇京师,在京畿地区饱掠八日,史称庚戌之变。</p>

战后,虽然嘉靖答应了互市,但实际上却一直都在拖延,只在次年在大同开了马市。</p>

然后,双方从嘉靖三十三年,一直打到了嘉靖四十五年,经过了十二年的战争之后,双方才算是勉强放下了互相对着的长枪。</p>

隆庆四年十月,俺答汗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俺答汗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p>

隆庆五年,高拱与王崇古两人促成了隆庆封贡,大同边患算是得到了一个各方妥协的解决,让这只吸血虫又从大明的身上咬出了一个巨大的创口。</p>

万历年间,李成梁养寇自重,这个利益集团的目光又望向了辽东。</p>

依旧是老一套。</p>

李成梁要靠着建奴的存在让万历不至于把自己给闲置了。</p>

而走私利益集团需要通过建奴来给朝廷施加压力,增大边饷支出。</p>

双方一拍即合,建奴就这么被养了起来。</p>

到了万历末年,互市的利润都已经不足以填饱这只吸血虫的肚子了。</p>

毕竟同样是做生意,互市那有走私赚的多啊。</p>

如果说互市是五倍利,那么战场走私起码都是十倍起步,二十倍打底。</p>

毕竟,互市还要建奴辛辛苦苦的进山去狩猎收集,而战场走私只需要对面保证战斗力比我方战斗力强,能抢就行了。</p>

嗯,还能从我方这边也捞一手。</p>

毕自严或许不知道大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p>

但是作为一个经济人的他,发现如果大明能够对九边的物资供应有一个具体的掌控,就能节省下很大一部分的军饷。</p>

这对目前需要开源节流国库的作用是巨大的。</p>

“朕记得。”</p>

手指在桌子上敲了几下,示意堂中众人安静,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道。</p>

“昔年海瑞的《治安疏》中有一言,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p>

“说要恢复屯耕盐引之法,让九边多储备粮食。诸位觉得此计可行否?”</p>

“启奏陛下。”</p>

第一个出声的不是毕自严,而是晋商在朝堂上的代言人,韩爌。</p>

“折银之法,自弘治年间废除至今,已历百年有余。前番陛下又规定了各府盐商售卖之权,如朝令夕改,恐致天下人心惶惶。”</p>

“嗯。”</p>

听到韩爌的话,朱由校难得的没有出声怼他,而是点头示意他借着说。</p>

“臣以为,边方军饷供给粮秣物资之事,还是要从长计议,以免动摇军心。”</p>

“毕师觉的是给银还是给物呢?”</p>

没有再接韩爌的话,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问道。</p>

“回陛下。”</p>

闻言,毕自严若有深意的看了眼韩爌,而后开口道。</p>

“九边的军卒若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是可能会哗变的。”</p>

“嗯。”</p>

点了点头,朱由校算是对毕自严的话表示了赞同,转头看向黄克瓒问道。</p>

“兵部。”</p>

“臣以为,折银为粮可以。”</p>

作为一个老实人,黄克瓒考虑事情往往都是从实际出发。</p>

“军士粮秣物资,给银是方便朝廷,给物是方便士卒。”</p>

“臣在梳理兵部事务,核算九镇费用时发现,将本应发放给士卒的粮饷袍袄折算成银子,很难落到士卒的手中,因为银钱容易藏匿,往往朝廷的军饷还没出了京城,就会被漂没三成。”</p>

“反而是直接按照朝廷规定发放粮秣物资,士卒还能得到几分实惠。”</p>

“毕竟,想要倒卖物资是需要门路的。而且,朝廷的兵科、各地的兵备道发现此事后,还能上书弹劾,起到个监督作用。”</p>

黄克瓒的意思是,实物发放,虽然也可能被人侵吞,但实物想要变现,是多了一道,乃至几道步骤的。</p>

就和粮食里面掺沙土一个道理,增加犯罪成本。</p>

而发银子,连变现都不要,毕竟这年头可不讲究一个黑钱不黑钱的。</p>

“说的好。”</p>

对黄克瓒的务实,朱由校表示了赞扬,而后仿佛是突然想起一般的转头看向刘时敏。</p>

“朕记得,朕让那个萧庸,拿着内务府的钱去办一个制衣厂,他弄的怎么样了?”</p>

“回皇爷。”</p>

听到朱由校的话,刘时敏眼珠子转动了几下后,连忙道。</p>

“他办的挺不错的,厂子规模很大,就在城东通惠河畔。”</p>

“织布、烫染、裁衣,从原料到成衣,他办的那个厂子都能做,现在京营的军服被褥都是他在供应。”</p>

“一月能产出多少?”</p>

“回皇爷。”</p>

闻言,刘时敏思索了一下后,方才道。</p>

“此事萧庸是向内务府汇报,奴婢所知不深。”</p>

“但奴婢记得,上月萧庸给内务府的奏报是,每月能产出成套的军服被褥一万五千套。”</p>

“嗯,是个有能力的。”</p>

对着刘时敏点了点头,朱由校手指在桌子敲动,眼神在堂中的众部主官的身上转悠。</p>

一直到最后,朱由校的目光停在了韩爌的身上。</p>

想要打掉晋商很容易。</p>

但想要打掉晋商而不造成国内动荡却很难。</p>

因为晋商是一个庞大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现在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一个分化。</p>

眼神闪烁,看的韩爌头皮发麻,将头低了下去。</p>

近一年的相处,韩爌真的不敢和这个少年天子硬刚。</p>

泰昌这个人,虽然蠢,但还没蠢到家里。</p>

他往内阁塞的两个人,韩爌和刘一燝。</p>

虽然都代表着东林,但韩爌是山西晋商或者说晋党的代表,而刘一燝是南直隶一带的代表。</p>

两人虽然同为东林,但却都有各自得立场。</p>

现在,朝堂上能拍板的大佬里,东林一系人手让皇帝清理的就剩下一个韩爌。</p>

而且,看起来皇帝短时间内不打算对他下手。</p>

虽然韩爌不知道皇帝为何这么做,但本能的就觉得事情不对。</p>

现在听到毕自严要给九边设立转运司,他的心顿时就紧张了起来。</p>

先前皇帝特设辽东转运司,专司辽东物资转运,这对朝堂上的众人来说,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毕竟是战时机构。</p>

没办法,熊廷弼在朝堂上之所以被那么多的人弹劾,就是因为他对辽东的走私业务进行了太深的打压,断了太多人的财路。</p>

而皇帝又是个聪明的人,不再往辽东送银子了,从根上就断了很多人再靠着走私捞钱的门路。</p>

但现在毕自严要设立九边转运司,那可就是对晋党一系的官员来说,真的就是在根子上的动手脚了。</p>

宣府、大同两镇,是晋党的基础地。</p>

掌握着边关粮饷的运输,他们才能逼迫的边关将帅与他们同流合污。</p>

靠着漂没军饷、侵吞卫所田,他们才能积下如今的这份的家业。</p>

小人因利而聚,礼尽则散。</p>

是君子是小人,韩爌自己能不知道吗?</p>

就在韩爌紧张之时,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想办法阻止的思路。</p>

“陛下。”</p>

却见到吏部尚书周应秋出声道。</p>

“如今辽东局势暂缓,不如先在蓟镇试行此策。”</p>

“若蓟镇可行,则九边俱可行。”</p>

“。。。”</p>

周应秋的话音落下,堂中的众人都转头看向了他,包括最上面的皇帝。</p>

“试行。。。”</p>

嘴里念叨着两个字,朱由校手放在桌子下面掐算。</p>

他没记错的话,蓟州兵额是八万人。</p>

若是以粮秣物资发放粮草,京城府库里的粮食够不够?</p>

“前些日子,蓟辽总督文球上奏,告病请辞。”</p>

没有第一时间说周应秋的办法能不能,朱由校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诸位爱卿可有推荐之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