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不给银子给粮310(1/2)

作者:凉月凉了

天启皇帝第309章 不给银子给粮310

“臣发现,九边物价高悬,银贱物贵。”</p>

表情严肃,毕自严看着在场众人道。</p>

“九边军户多为士卒,甚少耕种。”</p>

“单以辽东为例,自建奴反叛以来,辽地动荡不安,百姓无心耕种,而朝廷又发大兵至辽东,再算上朝廷所输军饷,人多粮少,银多粮少,致使粮价飞涨,及至万历四十八年九月,辽阳一石粮值银十两。”</p>

“自前番陛下令人将先帝所发犒赏银追回,改为发粮、物以为赏赐。具辽东巡抚孙承宗奏报,沈阳因靠近边关,战事频繁,粮价一直高悬不下,但辽阳地处后方,粮价已经逐渐平稳,被压至一石四两银钱。”</p>

“臣苦思良久,做此图,请陛下御览。”</p>

说着,毕自严从袖中掏出一份宣纸,上面画出了一条大明银子的流通线。</p>

等到太监将毕自严的纸拿了上来后,朱由校仔细的看了起来。</p>

不得不说,毕自严是个搞经济的老手。</p>

能帮崇祯那个不会捞钱的主,把经历了阉党破坏的大明经济给稳住,其能力已经差不多能比得上日后毛子的胶合板大将军绍伊古了。</p>

要知道,毕自严下台不是因为他能力已经不足以接着用胶给大明黏缝了,而是因为崇祯觉得他欺君。</p>

崇祯八年,毕自严的学生华亭知县郑友元少征了二千九百两金花银的辽饷,崇祯听说后问毕自严,毕自严说交上来了,崇祯一查没有,毕自严一顶嘴辩解,直接让崇祯给下狱了,然后,毕自严就被打发回家了。</p>

看着毕自严画出的大明银钱流通线路,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p>

这就是经年老吏的优点了。</p>

他们很能从过往的经历中,总结出一条条经验。</p>

手在毕自严画出的图上点这,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道。</p>

“毕师,你接着说。”</p>

“臣遵旨。”</p>

闻言,毕自严一拱手,接着到。</p>

“商贾将从大明内地将粮草运至边方,损耗极大。即便是边方粮草价格高昂,也很难弥补沿路的损失,商人也就不想再运粮了。”</p>

“经年累月,运粮商人越来越少,边关粮价越来越高,朝廷要为九边支出的军饷也就越高。”</p>

“而且,这些运粮商贾并不会将在边关售粮所得银钱带回,而是就近购买边方货物,运回内地,赚取差价。”</p>

“朝廷输往九边的银子全都被积压在了九边各镇,导致粮食价格飞涨,银贱物贵。”</p>

“自此,九边士卒为了活命而逃亡内地,边关空虚,敌酋势大。”</p>

“而在内地。”</p>

转着头看了眼堂中其他的各部主官,毕自严接着道。</p>

“能获得白银的人家,都是些士绅豪右,朝廷以白银折算赋税,小民手中无银,只能低价将粮食卖给士绅豪右,换取微薄银钱,以纳皇粮。”</p>

“这就导致,内地银贵物贱。”</p>

“长此以往,民不聊生,国家困苦。”</p>

说着,毕自严看向在场众臣。</p>

“银贵谷贱和银贱谷贵,这两种完全想法的现象,出现在我大明的边方和内地。”</p>

语气中带着几丝急迫,毕自严接着道。</p>

“为此,本阁提议,今后朝廷发往九边粮饷,悉数以京中粮价,折算粮食、布匹发放,朝廷专设转运司,运输粮秣,以解边方困苦。”</p>

听了毕自严的话,朱由校伸手掏了掏自己的耳朵。</p>

毕自言的这个例子,很是让人警醒。</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