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287章 毕自严:何为天下大弊288
看到了让将三个说杨镐杀良冒功之人送到辽东转运司的圣旨后,周应秋亲自到内阁找上了毕自严。</p>
在这里,他又知道了另外一个消息。</p>
毕自严让所有说辽东军务的人,都要到辽东历练。</p>
内阁大堂上,周应秋一脸惊讶的看着毕自严。</p>
“阁老如此对待朝臣,就不怕幽幽人言吗?”</p>
“怕。”</p>
点了点头,毕自严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四十余岁,就坐上了吏部天官的后生。</p>
“但我更怕大明亡了啊。”</p>
说着,毕自严拿起手中的茶杯喝了一口道。</p>
“我上任内阁首辅这些天,一直在思考。”</p>
“人人都言,嘉靖之时,严嵩为首辅,人人都言父子为奸佞,朝廷打仗缺少军费,文武百官领不到俸禄,灾民遍地,却苦无赈济。”</p>
“然,诚如海刚峰所言:迩者严嵩罢黜,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汉文帝远甚。”</p>
这句话,是海瑞的《治安疏》中的原话,大概意思就是,严嵩被罢黜,严世蕃被砍头之后,满朝堂的人都说世界清明了。但实际上呢,朝堂根本就不是什么清明世界,和汉文帝时期差的远呢。</p>
当时的首辅是谁呢?是徐阶。</p>
“严嵩之后,犹有徐阶,徐阶之贪,比之严嵩更甚,江南十数万田亩,俱是姓徐。”</p>
“如此观之,何为忠,何为奸。何为清,何为浊。”</p>
“徐阶之后,犹有高拱,高拱之后,还有张居正。”</p>
“张居正以帝师之尊,携先帝遗诏,逆水行舟,变法图强,终归却落得个身死政消。”</p>
“何为贤,何为愚?”</p>
随着毕自严的诉说,整个内阁大堂陷入了寂静。</p>
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坐下,毕自严才算是对大明的状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p>
大明烂了,烂的触目惊心。</p>
他现在想要弄清楚,大明的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了。</p>
“前番经筵之时,我为陛下讲《礼记》。同时我也在思索。”</p>
“观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四朝,何为天下之大弊。”</p>
“在陛下乎?”</p>
说着,毕自严看向周应秋。</p>
“不在。”</p>
闻言,周应秋当即摇了摇头。</p>
说是四朝,但实际上就三朝,泰昌那一个月走马观灯一般,就没定下个啥大事。</p>
而前面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可以说将皇帝执政方式玩了个遍。</p>
嘉靖早年,皇帝励精图治,国势一时兴起。</p>
但宫里闹出了不少的破事之后,嘉靖就开始了遥控治国。</p>
嘉靖末年,海瑞抬棺上书,说天下之大弊嘉靖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p>
隆庆年间,穆宗是个甩手掌柜,皇帝开始透明,垂拱而治,但天下依旧是一片生民苦楚。</p>
万历早年,张居正借助皇权,鞭笞天下,方才有了一时的清明。</p>
但张居正一死,万历斗不过朝臣,就开始了自己的摆烂之举,大明就开始在下坡路上直奔。</p>
“下官以为,天下大弊在于朝堂。”</p>
看着眉头紧锁的毕自严,周应秋拱手道。</p>
“昔年,张太岳《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有言,今且一年矣,臣等体访各官,卒未能改于其故,吏部亦未见改黜一人。良以积习日久,振蛊为艰,冷面难施,浮言可畏,奉公守法者,上未必即知,而已被伤于众口,因循颓靡者,上不必即黜,而且博誉于一时:故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p>
对于如何投机,周应秋是相当的有心得。 搞新政,特别是模仿当年张居正的新政,那当然是要对当年张居正的东西有了解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