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253章 布局漕运与粮库254
“袁可立也想动漕运?”</p>
看着手中的奏本,朱由校皱着眉头靠在椅子上。</p>
虽然袁可立的师爷劝说了袁可立先对盐动手,但袁可立阐述想法的奏本,还是发了上来。</p>
摸着自己的下巴,朱由校思索了起来。</p>
漕运的问题,已经严重到漕运总督和天津巡抚一起上奏了吗?</p>
在没有铁路,又没发展海运的年代,漕运的那条大运河是大明的一条大动脉,太过于重要了。</p>
而同时,这条血管还是富人敛财的一个重要工具。</p>
大运河一出事,大明立马就得瘫痪。</p>
从永乐年间开始,输送九边的粮草有六成就是运河漕粮,而海运停摆后,直接就给干到了九成。</p>
两百年的发展下来,漕运上的势力交错复杂,里面牵扯的势力无比繁杂。</p>
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南方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可以说都是靠着这条运河吃饭。</p>
一个运河,朝廷就设置了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两个,由此可见朝廷的重视。</p>
完全可以这么说,谁坐在了这两个位置上,在朝堂上声音都会大上三分。</p>
“能小动,但不能大动,想办法四两拨千斤。”</p>
“驳回去。”</p>
将奏本丢给刘时敏,朱由校挥手道。</p>
“喏。”</p>
闻言,刘时敏一躬身,就拿着袁可立的奏本走了出去。</p>
“该怎么做呢。”</p>
咂着嘴,朱由校有些无奈,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啊。</p>
随手翻出赵于逵的奏本,朱由校翻开看了起来。</p>
现在的漕运,几乎都掌握在东林的手里。</p>
前任河道总督是王佐,东林。</p>
前任漕运总督是李三才,这还是东林。</p>
双管齐下,控制漕运近三十年。</p>
而这三十年发生了什么呢?</p>
三十年间年年亏损,屡次逼的户部出钱补贴。</p>
在椅子上思索了好一会儿后,朱由校才转头道。</p>
“去准备便服,朕要出宫。”</p>
“奴婢遵旨。”</p>
听到皇帝的话,立刻就有人下去准备。</p>
朱由校这个皇帝喜欢白龙鱼服,下面的人也习惯了。</p>
很快,丁修就带着四五十号人与皇帝偷偷摸摸的出了西苑。</p>
兴旺银号对面的酒楼,皇帝直接包场。</p>
顶多少赚,不会亏钱,因为这是宫内的产业。</p>
“小的参见公子。”</p>
“起来吧。”</p>
放下手中的扇子,朱由校看向冯祝问道。</p>
“近日,到兴旺银号存银的人里,有家里做漕运的商人吗?”</p>
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这句话此时同样适用。</p>
反正他在后世脑袋上肯定会顶个商人皇帝的帽子,再加个船王皇帝,也不赖嘛。</p>
银号、矿场的商业都参与了,那就再加个漕运。</p>
“这个。”</p>
闻言,冯祝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后,茫然的摇了摇头。</p>
“回皇爷,大明漕运,主要以漕军运输为主,外面的人很难插的上手。”</p>
“找个能力强的商人,朕有大用。”</p>
“奴婢遵旨。”</p>
闻言,冯祝不敢怠慢,连忙退了下去。</p>
“走,今天在街上转转。”</p>
没能找到要用的人,朱由校虽然有些失望,但随即就缓了过来。</p>
带着丁修等人在街道上转了起来。</p>
转着转着,就转到了正西坊外的大兴粮行。</p>
此刻,大兴粮行可谓是门可罗雀。 京城的粮价是打下去了,他大兴粮行的名声也跟着一起烂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