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230章 清丈寺庙道观田亩231
“闲,真闲。”</p>
手中拿着茶杯,坐在内阁的班房之中,韩爌感叹着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做的清闲。</p>
六部直接上奏章给皇帝,皇帝御批后发到内阁来拟旨,他这个内阁辅臣让上下人手一起给架空了。</p>
顶多在四方有奏本的时候,提笔来个票拟。</p>
但大明如今哪儿来那么多的四方奏本啊。</p>
地方上个个盼着自己辖区内风平浪静,除非是压不住盖子的事儿,才会上报。</p>
“辅臣,你看看这道奏章,是董应举送上来的。”</p>
就在韩爌觉得今天又要无所事事的度过时,一个内阁中书步履紧张的拿着份奏本进了他的班房。</p>
“董应举?他清田清出民变了?”</p>
不算胜,先算败。</p>
一张口,就盼着事情往坏的方向发展,韩爌也是老兵法家了。</p>
“不是,他要规定京中各个寺庙道观的田亩数。”</p>
“嗯?”</p>
闻言,韩爌顿时就睁大了眼睛。</p>
董应举这是光拿了皇庄和勋贵的田还觉不够,现在连佛祖的香火钱都惦记上了?!</p>
这是个什么事儿啊。</p>
翻开手中董应举的奏本看了一会儿,越看韩爌越是觉得心惊。</p>
京城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根据估算,手中居然拥有京畿周遭上百万亩的田地。</p>
这个田亩数量,按照新政亩收一斗这种一刀切的税算,朝廷一年就能增加十万石粮食的税收。</p>
手指一阵掐算,韩爌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p>
清丈了寺庙道观的田亩,光是在京畿就能增加这么多的税收的功劳,让韩爌很是眼馋。</p>
他现在就缺少一个让皇帝重看他的契机。</p>
但同时,韩爌也在考虑一件事情。</p>
大明的寺庙道观背后,都是有人的,而且,寺庙道观擅长走夫人路线,若是他同意了,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p>
并且,这寺庙道观关乎着谶讳之事。</p>
想到这里,韩爌提笔的手渐渐的放了下来。</p>
皱着眉头思索着这件事情背后的利益,好一会儿,韩爌才提笔在奏章上写下了一个拟准。</p>
随着韩爌写下了票拟,这道奏本很快就被送往司礼监。</p>
而后,马不停蹄的被送到了朱由校的案头上。</p>
“诡寄田?”</p>
看的出来,董应举想对寺庙、道观这些秃驴牛鼻子动手的心不是一天两天了。</p>
他已经大致的统计出了寺庙道观手中所拥有的田亩数量。</p>
忍不住摸着自己光滑的下巴,朱由校有些感叹。</p>
这偷税漏税的邪门歪道是真的多啊。</p>
通俗的说,就是将有的人虽然是大户,但没考上大明的功名,也没捞到个一官半职,但是家里的田太多了。</p>
优免新例虽然很慷慨,但对于未仕之人还是不够的。</p>
未仕进士最高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一千二百亩。</p>
而生员、监生、秀才则只有八十亩。</p>
家里这代没能出个举人进士,但家里的田却多了该怎么办呢?</p>
找善良大老爷?</p>
你知道善良大老爷不会仗着手中的权力,把你的挂靠田真的变成他家的田亩啊。</p>
这找不到能信的过的大老爷,那就只能挂靠到寺庙道观之地,来躲避朝廷正赋了。</p>
“有钱,都有钱。”</p>
看着董应举列举出京城各家香火比较旺盛的寺庙名下,动辄就是十数万亩良田的数字,朱由校不由得又多感叹了几句。</p>
“清了,都清了,今后寺庙道观之流的田亩悉数纳入民田计算。”</p>
提笔在董应举的奏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御批后,朱由校尤觉得不够,又补充道。</p>
“按照大小给京城寺庙道观分级,许持田亩从万亩到千亩,按等级给留,剩下的悉数散与民众,谁种归谁。”</p>
这么写下自己的批语,朱由校突然转头看向刘时敏问道。</p>
“朕让天津府从山东北直隶招揽一些无地之民,去辽东屯田的事,如何了?”</p>
“奴婢听说,已经招了五百户,正在天津卫等待登船。”</p>
作为司礼监大珰,对于朝廷各地上来的奏本,刘时敏心里都是有数的,当即回答到。</p>
“五百户,还是有些少。”</p>
听到刘时敏的回答,朱由校点了点头,又在奏本上批注道。</p>
“若是有人不服,报个名字上来,让锦衣卫抓的送去辽东,给那些蛮子宣传宣传教化。”</p>
说着,朱由校将自己批完的奏本递给刘时敏。</p>
“发回去,尽快让做。”</p>
“奴婢领旨。”</p>
偷眼看到了皇帝批阅的内容,刘时敏对京城的和尚道士们有了一份同情。</p>
很快,有了皇帝批示的奏章就又回到了内阁。</p>
看着皇帝写在奏章上的红字,韩爌觉得自己对皇帝的了解又多了一分。</p>
皇帝的那个句想要看看天下罪朕,还是朕罪天下的话,不是空说的。</p>
先是自己带头让皇庄纳税,然后是勋贵被带动交税,紧接着就是清查寺庙田亩。</p>
再想想皇帝为什么给官员发俸,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缙绅交税能站的住脚,免得有人说大明光让人干活,不给人发工资。</p>
这是不断的在施压,想要看看,士绅豪右们的极限在哪里。</p>
再看看皇帝对于不服之人的处置,让到辽东去宣传教化。</p>
那是去宣传教化吗?</p>
那分明就是流放。</p>
他敢肯定,皇帝的屠刀早已举在空中,就是不知道挥下来的那一刻在何时了。</p>
收回了自己的想法,韩爌让人将奏本上皇帝的批注抄录,以为留档,而后令人飞速将奏本送给顺天府知府董应举。</p>
没参与,这事儿我这个内阁辅臣没有发言权。</p>
随着奏章被发回顺天府衙门里,在看到皇帝的回批后,董应举的双眼顿时就亮了起来。</p>
本来,他还以为他的想法不会得到支持,或者支持了,但只支持一点点。</p>
毕竟,大明皇帝的宣称中,就有一个是真武大帝转世。</p>
而且,历代皇帝后宫中,太后、皇后都有信佛的习俗,逢年过节或者死人了,都会令人到寺庙祈福。</p>
但没想到,皇帝给了这么大的支持。</p>
直接就一刀砍在了大动脉上。 “将本官的这道奏本拿去,让巡检司的赵主事他们准备,去把京城里的大小道观寺庙都走上一遭。”</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