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200章 发饷咯201
让文官搬砖这个事情,到底体面不体面。</p>
这个问题,在如今的京城不是个问题。</p>
这是当年太祖爷的政策,体面,必须是体面。</p>
万历对张居正的处理,再加上后面摆烂了几十年,让大明的朝堂进入了一个野蛮发展的时期。</p>
简单的说,就是朝臣没了恭顺之心。</p>
搁历史上的表现,就是移宫案的发生,以及后续天启亲自点孙如游入阁,但朝臣(主要是东林)以他不经廷推为由弹劾,逼的孙如游连上十四道奏疏请求致仕。</p>
这压力,一个方才十六岁的天子,和一个被提拔到礼部尚书位上不到一年的尚书,两人是真的扛不住朝堂上的压力。</p>
但对穿越者来说,这种压力,洒洒水啦。</p>
有种你弄死我啊,弄不死我我就弄死你全族。</p>
从皇帝活剐了冯三元和顾造那天开始,朱由校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强势。</p>
通过周应秋握住吏部底层官员任命的印把子,而上层官员的任命,悉数都是皇帝一言而定。</p>
明朝的皇帝一旦强势,朝臣他就硬不起来。</p>
也就只能在私底下骂一骂了。</p>
再或者,等人死后,给扣个独夫的帽子。</p>
对于这种死后的名声问题,朱由校并不关心。</p>
朱由校现在关心的,是大明民间的生产能力,到底是个如何。</p>
“除了清查田亩、重定黄册外,还要进行工业摸底啊。”</p>
看着赵爽每月一次的生产报告,朱由校心下思索道。</p>
后世,总共进行过三次工业摸底。</p>
时间分别是50、86、95三年,都是为了在经济政策制定时,能做出相应的辅助。</p>
ps:别被最近铺天盖地的所谓“工业大摸底”给骗了,我的评价是七分真,三分假,以偏概全,这些人是懂新闻学的。</p>
现在,大明也要进行各行各业的摸底,看看这民间的生产能力到底如何。</p>
不过,这清丈田亩、人口能由户部去做。</p>
这个工业能力的普查,由工部去做?</p>
将手中的赵爽的奏章放在身侧,朱由校翻开了桓宽所铸的《盐铁论》,这玩意儿记载了汉武帝时期,著名财经大臣桑羊弘的治国思想。</p>
包括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等经济政策。</p>
在《盐铁论》的一侧,还放着一本《前汉书》。</p>
从登基开始,他就让人从古今通集库中,翻出了一堆古书。</p>
而后照猫画虎,按照后世的思维,结合以前历朝历代的制度,构建新的官府构架。</p>
“大司农和少府。”</p>
翻看着《前汉书》中,对桑羊弘的叙述,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思索着。</p>
大司农相当于户部,而少府,就相当于是内务府了。</p>
这一方面要给工部加权,另外这还是要大力发展宫有制经济啊。</p>
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叹气一声,从椅子上站起,伸了个懒腰。</p>
政改的事儿,是个大工程,得慢慢来,不急。</p>
现在他的精力,还是要放在军事上。</p>
当然,不是虎蹲炮左移五步这种破事儿。</p>
而是要尽快回复京营的战斗力。</p>
“陛下,今天该发饷了。”</p>
小小的放松一下后,就有太监来到皇帝身前道。</p>
“朕知道了。”</p>
闻言,朱由校挥了挥手,在太监的伺候下,开始换衣服。</p>
每月初五,是军队的发饷日。</p>
换好衣服后,朱由校在锦衣卫的护卫下,向校场而去。</p>
亲自监督士卒发银,这个是他如今每月都要做的事儿。</p>
。。。</p>
站在高台上,看着下方排队来领取当月饷银的士卒,右手一锤胸口,在喊了一声“为陛下效忠!”后,从辎重营军士手中的接过饷银那激动的样子,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p>
右手锤胸,这个是他新定下的军礼。</p>
士卒,除了天地君亲外,谁都不许跪!</p>
军队跪了,那大明也就跟着跪了。</p>
看着双眼圆睁,严肃的盯着辎重营军士给每一个士卒清点军饷,确保没有贪污的徐允祯,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p>
他这个大舅子,还是个能用的人。</p>
对于这些充填入武德司的勋贵子弟,朱由校差不多是将道理掰碎了喂给他们。</p>
克扣军饷,就是挖大明的根基。</p>
大明的根基坏了,那大明也就没了。</p>
大明没了,你们祖上拼死挣来的家势,也就保不下去了。</p>
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有能力的进武略院学习,将来上战场拼个功名出来。</p>
没能力的,就去锦衣卫恩荫千户所领闲俸,朝廷养你。</p>
这招还是和戚继光学的。</p>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很明白的和士卒说了为什么不许劫掠百姓。</p>
你们手中的军饷,都是朝廷和他们征收的赋税。</p>
你们劫掠平民,那朝廷从哪儿给你们征收军饷呢?</p>
不得不说,戚继光这人,真的是非常滴有本事。</p>
“人有些多了。”</p>
看着校场上的五营,朱由校摸着下巴思索道。</p>
他这个卫的编制是不是定的有点儿大了。</p>
四品的中郎将,领军一万五。</p>
这个兵卒数量,貌似多了些?</p>
后世一个师也才一万人,他这一个卫就有一万五千人。</p>
就算是给龙骧、虎骧两卫分了些人过去,但现在还是有一万两千人的规模。</p>
就这还在继续征兵。</p>
“得再找几个将领过来,然后进行缩编。”</p>
看着拿脸上带着喜色,着个袋子装军饷的曹文诏,朱由校暗暗道。</p>
一卫三营,再算上武德三营地,保持个一万余人,刚好。</p>
此刻,曹文诏还不知道皇帝在想什么。</p>
他只感觉,大明的天终于是亮了。</p>
皇帝重视军队建设,终于不用再看兵部那帮孙子的脸色,能站着将这个将军给当了。</p>
这人虽然喜欢银子,但那也要看着银子是怎么来的。</p>
大明军队建设是怎么败坏的?</p>
是卫所田被人抢占,朝廷财政给各地军饷又被兵部克扣,导致养不活下面的人。</p>
大明的文官那群孙子,打胜仗你没功劳,吃败仗你要掉脑袋。</p>
然后,为了不掉脑袋,大明的将军们就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吃空饷。</p>
让少部分人吃饱,打主力。</p>
大部分吃不饱,跟后面摇旗呐喊。</p>
这种军队,打顺风仗是行的。</p>
而一旦打硬仗,结果必然是兵败如山倒,跑的跑,投的投。</p>
就如历史上的辽阳大战,张良策、张神武、朱万良等主将领着家丁队战死后,剩下的人一窝蜂的就散了,也没成建制的做俘虏。</p>
能西逃的西逃,能渡海的渡海。</p>
若是上面两条都不行,哪就。。。 长途跋涉,最远的都跑到朝鲜地头上去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