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周幽王,打造大周帝国第125章 四境无战事东市起乱烟
内史仲飔应声承诺。 其本就不谙商贾之道,自然不会像父亲内史冂那般深究。 下属很快取来膳夫之具。 姬宫湦让寺人尨上手,先取一口陶锅,放入清水与小块豆腐炖煮。 等到锅中沸腾,再依次洒上些许浊酒、硝盐与野菜。 再用中火简单炖煮片刻,便可以正式出锅。 古代油脂匮乏,如此清炖之法,更容易向普通百姓普及豆腐。 内史仲飔拿来碗筷,众人本已饥肠辘辘,开始依次分食。 姬宫湦浅尝几口,整体味道还算过得去。 寺人尨下盐比较重,搭配黍米粥,却不会太咸。 等姬宫湦抬起头,便见众人狼吞虎咽,犹如品尝到珍馐美馔一般。 内史仲飔很快打起饱嗝。 “大王,豆腐果真美味!” 姬宫湦笑道:“普通百姓若能经常食之,必然会感念太造之功。” 内史仲飔急忙拱手:“此乃大王仁德之功,臣万万不敢贪念。” “孤王只是偶窥其法,太造方为创制之人。” “若无大王之法,臣便无法创制,正如制盐与造纸一般。” 姬宫湦话锋一转:“言及此二者,孤王倒是想起另一种新奇之物,太造可以继续创制。” 内史仲飔顿时眼前一亮。 “敢问大王,是何奇物?” “此物过于贵重,待四下无人,孤王再与太造密谈。” “诺!” …… 次日,寒风侵肌。 姬宫湦放缓脚步,返回大殿时,晌午已过。 内史冂当即奏报诸事。 褒洪德被大火烧伤,熬到昨日凌晨,终于一命呜呼。 内史冂遵照先前计策,将姬宫湦早已拟定好的王命诏书颁下。 褒珦子嗣断绝,改封汉中君墨耳为褒国公。 与此同时,同意汉中君墨耳奏请,由大周派属官前往汉中,代为推行郡县制。 褒国正式名存实亡。 内史叔垚率五千龙骧军,赶赴汉中各邑安民。 瞿无疾领余下三千龙骧军,前往汉水河口,目前正在安营扎寨。 十月入冬临近,西陲诸戎必然会有所图谋。 西岐郡内,天狼军仅有二千余兵力。 如今汉中战事已定,玄甲军正在折返西岐郡,防范西陲诸戎进犯劫掠。 北山之麓,亦有新进展。 两千羽林军已奔赴泾阳县,姞?亦传回最新奏报。 犬戎族人开始接受安置,采用分家立户之法,分散迁入西岐郡与汉中郡。 勃赫与乌哈非但没有异议,反而积极协助。 待明日午时,二人将会抵达大殿,觐见天子。 东面,校尉鲀传来消息。 条戎迄今尚未出现异常举动,中簏长墙已加固完毕,安邑女盐池亦修筑好坞堡,足以抵御条戎进犯。 四境无战事,唯剩周南。 太仓姬綦每隔一个时辰,便上报一份奏疏。 国仓坊入库大量纸币,昨夜通宵达旦兑换粮食,局势总算有所和缓。 消息传出后,不少新国人争相赶来,趁机储备冬春之粮。 东市粮价随即触底,定格在每石八毫金。 据闻,周南粮价也接近下限,最终将在每石六毫金左右。 太仓姬綦与斗不曲预测,低粮价将会持续。 即便到中旬,只要申侯不表明态度,粮价便很难重回二分金。 东市交易以纸币为主,并不直接与金铜互通。 畿外商贾收到纸币,通常会兑换成粮食,随后再折成金饼或铜锭。 此乃姬宫湦提早设置的规避之策,即便粮食价格暴跌,亦不会造成府库真金损失。 随着纸币陡然增多,东市物价应声而涨。 纸币快速汇聚到王城粮商手中,普通百姓又会出现钱荒。 待粮价回升,王城粮商便可以重新兑换成粮食,进而实现数翻倍暴利。 譬如,按现今东市粮价,一两金可购十二石五斗粮食,兑换纸币两千五百铢。 持有纸币不同于粮食,无需担忧保存期限与仓储费用。 等粮价涨回每石二分金,重新兑换十二石五斗粮食,即可折成二两半金。 太督内史冂道:“倘若继续放任,东市必将崩塌。” 姬宫湦道:“时间过于仓促,为今之计,便是倾尽所有纸币,先将东市粮食海量购进。” “粮商若掌控过多纸币,必然会危害国仓坊。” “那便趁其等尚未形成气候,暗中派人公布此获利之道。只要人人都囤积纸币,粮商自然无法危害国仓坊。” “如此,东市必然冷清。” “短暂冷清倒是无妨,孤王会另行设法收回纸币,进而实现转危为机。” 太督内史冂颇为诧异:“大王真能转危为机?” 姬宫湦微微一笑:“大危必有大机,若能借此打响纸币名号,使之大量蔓延至畿外,岂非莫大之机遇?” 太督内史冂有些茫然:“畿外并无国仓坊,亦无郡县府库,如何蔓延?” “当今之世,真金并无实际用处,为何人人皆愿用之?” “盖因真金可流通天下也。” “为何能流通天下?” “真金难以采集,外观精美,难以伪造,携带便捷,古时便以其为币。” 姬宫湦意味深长道:“此四者,纸币亦有也。” 太督内史冂恍然大悟。 “大王是想借此,推动纸币替代真金,进而掌控天下钱财。” …… 当夜,东市无风。 一众粮商仍在清点粮食。 先前囤粮已经售空,低价从周南所购新粮,正陆续抵达。 国仓坊依旧通宵达旦。 纸币如同漫天雪花,不断飘入一众商贾手中。 便在这时,东市突然涌现一则秘闻。 只要囤积纸币,待粮价回涨,便可获翻倍之利。 一时间,各坊燃起火把。 不少人连夜出动,家中仅留存月余之粮,其余均运往国仓坊兑换纸币。 粮商很快意识到不对。 其中为首二人,便是曾经的王城五大商贾。 一为卫国粮商角人六指。 角人乃西周官名,负责向猎户征集猎物山货,供王室公族与卿士贵族享用,后人便多以此为姓。 角人六指诞于卫国,右掌天生六指,故而得名,亦因此遭人嫌弃。 少年时期,便辗转至王城,投奔母舅远亲。 后凭借心思巧妙,很快便成为王城最大粮商。 二为齐国粮商崔仲白。 三年前才迁至镐京,却凭借雄厚财力,一跃成为王城第二大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