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2隋唐五代第十三章 反对革新——俱文珍
俱文珍,本名刘贞亮,汝州汝阳人,唐朝宦官。忠直坚强,颇识义理,曾任宣武军监军。成为宦官首领,笼络握有兵权的宦官,唐顺宗即位后,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永贞革新,触及宦官势力。俱文珍联合守旧大臣和宦官,胁迫唐顺宗内禅于太子,放逐革新派集团,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唐顺宗忧虑而死,革新失败。唐宪宗即位,拜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同神策军护军中尉不合,激发宦官众怒,渐失皇帝恩宠,自愿离宫,因病而死,赠开府仪同三司。 俱文珍,因冒认了养他的宦官为父,所以后来改名刘贞亮,其性情忠直坚强,也颇识义理。 安史之乱后,随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局而的形成,宣武军统治的汴州,位于汴河之上,控制着南北漕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江南,因此汴河成了唐王朝财政一条重要生命线,由于汴州的特殊地理关系,唐王朝在汴州先后设置有河南节度使、汴州防御使、宣武军节度使,并驻有重兵。这样,既可以保护汴河漕运、又可以监视东方其他藩镇的动静。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攻陷汴州,刘玄佐率军收复汴州,并委任为汴宋节度使。宣武军不断发生兵变,弄得人心惶惶,使朝廷的财政来源也无法保障,唐德宗考虑到宣武军的重要性,便委派俱文珍出任宣武军监军,为应付经常发生的兵变,就自置亲兵千余人。当宣武军节度使刘元佐病重,以其子刘士宁为宣武军兵马使,刘士宁趁机召集诸将作乱,将不信任的大将李湛、伊娄说、张伾等,以不忧军事的罪名,逐出汴州,贬至外县,不久全部杀死。 监军刘贞亮见此情形,与官武军都虞候邓惟恭共同策划,将刘士宁缚住,押送京师长安。不久,刘士宁贬为虔州司马,众推李万荣为节度使。李万荣死,嘱邓惟恭执兵事,以子李乃代为节度使,俱文珍与邓惟恭逐之,唐德宗任命东都留守董晋兼宣武军节度使,局势方定。 董晋病卒,宣武军知留后陆长源想整顿将士散漫之风,因方法不当,轻慢军人,又激起兵变,兵士将陆长源等人杀死。监军俱文珍以宋州刺史刘逸准久为宣武大将,甚得众心,就秘密给他写了封书信,派亲信送到宋州,召他率军进入汴州评判。刘逸准进入汴州后,很快将叛乱平定,刘逸准因平判有功,德宗下诏任命他为宣武军节度使,并赐名全谅。刘逸准上任数日而亡,朝廷应俱文珍和宣武军将士的请求,又任命智勇兼备的将领韩弘为宣武军节度使,他上任不久,对宣武军进行一次大的整顿,杀掉一批乱军的凶卒,宣武军内部才没有发生大的乱子。 俱文珍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凡是握有兵权的宦官,大多依附于他,使他成为当时宦官的重要头目。唐德宗的长子李诵,在做太子时,就对唐德宗许多措施不满,讨厌宦官,憎恨宫市,还劝唐德宗不要贬逐贤臣,唐德宗不听儿子的劝告,李诵只能在东宫物色人物,淮备登基后再进行改革。 当时,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王叔文为东宫侍读,经常和顺宗一起批评时政,作改革的准备,王伾当时也为东宫侍书,他们结纳了许多有政见的知识分子,其中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淮、程升、韦执谊等人。德宗逝世,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这位新君从上年秋天就得了中风病,半身不遂,走路很不方便,说话连言语也讲不清楚,只能靠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传达他的旨意,顺宗即位后,就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伾为翰林待诏。 改革派采取了许多于社会有利的措施,其中包括免除了部分民间欠税,禁止官吏在正税之外的额外进献,以减轻人民负担;宣布停止宫市,杜绝宦官借此掠夺人民财物,罢免五坊小儿,禁止宦官向人民敲榨勒索等等。 当改革派委任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副使,俱文珍才认清改革的目的,于是密令担任神策军将领的宦官,拒绝接受这一命令,以免宦官手中军权被剥夺。王叔文被任命为户部侍即时,俱文珍又背着顺宗在“制书”上削去原来王叔文任翰林学士的头衔,剥夺了他参决政事的职务,王伾经过多方争取,才准许王叔文天到翰林学士院一次,但翰林学士的官衔却没有恢复,给改革造成了很大困难。 俱文珍召集士族官僚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等人至金銮殿,革定调书,让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顺宗只好让位于李纯,李纯即位为皇帝,是为宪宗,称顺宗为太上皇。接着,在俱文珍和士族官僚包办下,将改革派的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将他杀死于任所;将王伾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王伾也死于贬所;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升、韦执谊等人,也被逐出京城,贬为边远偏僻地方的司马。 高祟文讨伐刘辟,俱文珍再次担任监军。当初,东川节度使李康被刘辟打败,刘辟把他囚禁起来,高祟文来到,刘辟把李康放回去,李康提出要雪耻,俱文珍却指责他不能抗击敌人,把他杀了,因此被议为专制蛮横。讨伐凯旋后,俱文珍因功累迁右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总管宫廷内部事务。后与众宦官不和,离开宫廷。后来,俱文珍因病死去,宪宗感念他的拥立之功,赠开府仪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