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小知县第284章 重新启用练兵场
当天。 征兵处因为有了陆阿豹的加入,成功征兵一百三十九人。 等全部统计好名字,差役就把陆阿豹一行人全部都带到了,那个荒废了五年时间的练兵场。 行军帐篷一共是十五顶,差役直接交给了陆阿豹。 “这行军帐篷就是你们的住处,这整个练兵场你们必须要在三天内收拾出来,还有外面马车上的东西,是你们这几天的食物。” “去十个人把东西全部都给搬下来,饭食问题当然也是你们自己解决。” “三天之后,林大人亲自过来看进度,所以你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赶紧行动起来吧!” 那差役让马车跟着进了练兵场,此时只有一块不大的地方没有杂草,几个人把马车上的东西全部都给卸了下来。 十五顶行军帐篷几只木桶,另外就是半车大白菜跟两头猪肉,还有锅具跟桐油一应东西。 等差役走后。 罗刚众人看着面前杂草横生的练兵场,眼里的光都跟着灭了。 他忍不住问了起来,“我们真的是来服兵役的吗?” “军队不是训练刀枪的吗?” “还是我们今天进的不是军营?而是苦力行?” 这话,也是众人想要问的。 可陆阿豹却不以为意。 他则是一脸兴奋的说,“这里以前是我淮河郡守备军的练兵场,现在已经被淮河郡官员们给荒废了五年的时间,现在林知州来了,想要重新启用自然是有人要来当这个开荒者。” “兄弟们,我们是幸运的,当了这个开荒者!” “你们刚刚听到了吗?三天后林知州要来看我们的进度,那就是说我们能够跟林知州说上话,这可是接近林大人的好机会。” 陆阿豹看着面前堆积起来的东西,笑着嘴角都跟着扬了起来。 他赶紧吩咐罗刚几人,跟着安排起来。 “刚子,你带着人把我们今晚要睡的地方给收拾出来,二牛你跟水柱几人就负责今晚大家的伙食,三棒子你带着人去看看附近的水井,提着木桶去回来的时候打一桶水给做饭的那边。” “华子、朱朱,你们带着人先垒一个土灶出来,要不然我们今晚只能啃白菜棒子了。” “其余的几十人,跟着我一起去收拾练兵场,趁着饭还没做好我们先收拾一块地方出来,这样进度也能提高一点。” 吩咐完众人的工作,陆阿豹也跟着脱了上衣的短打棉衣。 将近八十人的队伍,直接撸起袖子就开干。 有几个小年轻麻利的动作起来,“豹哥,我们这边排成一排这样进度肯定快,等他们的饭做好,我们这边已经进了一大节。” 陆阿豹手里动作不停,跟着就大吼了一声。 “好好,你们大家都排成一排。” “等明天再把这些杂草全部都给搬到,后面的废弃马厩里去。” 在他的指挥下,现在他们这些人干劲十足。 很快,肉眼可见的后面的空地越来越大。 而此刻的知州衙门内。 兵部跟工部的官员们,正在里面商议关于这次重启淮河郡守备一事。 此刻,兵部官员徐守成,看着自己对面的工部官员邹保福。 对视之后纷纷满怀怒意的错开目光,两人现在是各看对方不顺眼。 邹保福被狠狠地瞪了一眼。 他心里的火气也不小,直接指着徐守成的鼻子。 质问道:“诶?老徐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兵部真的拿不出这么多的兵器出来,给你旧的你又挑三拣四的这不好那不好,现在你问我要五千件盔甲,我去哪里给你搞来这么多?” “你应该也知道,我淮河郡近五年来都没有守备一职,很多兵器都给了衙门的差役们使了,现在你来问我要新的,那不是要我邹保福的命吗?” “再说了,户部也不会给我拨这些银子来造兵器铠甲,我看你还是省了这份心吧!” 徐守成立马就跟着上火起来。 眼里是掩不住的怒意喷涌,“你是工部的官员,现在拿不出东西来,我不找你找谁?” “怎么?现在拿不出东西,你还有理了?” “赶紧想办法去搞兵器跟盔甲,我这边最多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三月之后你拿不出东西来,徐守成一定在林大人面前参你一本。” 他这话。 却让邹保福直接当场就拍了桌子。 “徐守成你是不是要逼死我?” “三个月的时间,你让我搞出五千件兵器跟配套的盔甲,工部的工匠们难道是你兵部一个人的?你想怎么使唤就怎么使唤?” “你要搞清楚,现在是林知州在任我淮河郡,你算是哪门子大头蒜?也敢来指挥我工部听你是从?” “做梦” 邹保福一句话还没说完,就看见议事厅的门口站着一个人。 众人都看向了门口的方向。 所有人整齐划一的跟着站了起来。 “大人!” “林大人!” “知州大人!” “大人您请上座。”邹保福赶紧侧过身子让路。 林峰走到上首的位置坐下。 他在门外听了几句,也大概明白了兵部跟工部争论的是什么。 对着众人压了压手,众人这才跟着坐了下去。 随后,林峰先问的是邹保福,“怎么?工部有难处?” 邹保福一听这话,立马就跟着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他哭丧着一张脸。 说道:“大人,徐大人这要求确实是超出了我们工部的打造能力,这五千件兵器跟配套的铠甲,他三个月就要立刻交付。” “之前我也说了,工部的库房里还有一些旧的铠甲跟兵器,可他不要旧的非要新的。” “这我实在是,实在是真的拿不出来。” 林峰看着邹保福,脸上没有任何的情绪显露出来。 问道:“工部现在有多少在册的工匠?” 邹保福颤颤巍巍的不敢开口。 最后脖子一梗,“加上学徒不足五十人,大师级别的工铸造师只有一人,其余的就是五个熟手,带着几十个徒弟在做事。” “五年时间的变迁,让工部的工匠都走光了,这个铸造师还是用每月三两银子留下来的。”